荣誉成绩
2001年至2005年,建校短短4年,高考历史、化学取得均分全县第一,数学、语文等学科均分取得全县第二的好成绩,创造了睢宁民办教育的奇迹。2002年,被徐州市青少年文学协会评为校园文学优秀学校、文学活动优秀单位。2003年,县民办学校综合测评第一名。2004年,被教育部、教育科学实验模式实验组选为全国“十五”规划德育研究实验基地。2005年,被中国教育学会选为“十一五”科研规划实验学校,被徐州市教育局评为徐州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徐州市绿色学校。
2006年至2007年,县中扩招,对其他学校形成冲击,学校为此加速发展艺术教育,二次创业,并由此奠定了学校成为全县艺术教育领军者的基础。2006年,被中国教育学会选为“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基地,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主题教育先进集体,被徐州市教育局评为徐州市模范学校。2007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被选为江苏省百强民办非企业单位。
2008年至2010年,文化课成绩不断提高,各学科成绩均分稳居第二,艺术教育优势不断体现,本科上线人数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教学成绩遥遥领先,高考连年第一的局面。2009年,获选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被评为徐州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0年,获选中国美术教育先进学校,中国书画艺术院美术教育基地。
2011年,晋升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
2012年本科上线人数,连续两年远超除县中以外其他学校之和,受到县政府、县教育局的大力表彰,赢得广大群众的瞩目和称赞。
学校正积极筹备申请晋升“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并制定学校发展目标:三年实现徐州第一,五年成为江苏一流,十年达到中国闻名、世界知名的精品学校。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 的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整体,注重个性,开发潜力,发展特长,综合提高”的教育理念,发扬“特别讲奉献,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特别能吃苦”的菁华教育精神,实施精、细化管理,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构建“规范有序、自觉高效、宽容率真、和谐发展的省三星级高中。以优化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管理,优化教师队伍为保证,全面提升学校的品位效应,把菁华高中办成学生家长满意的全县一流民办学校。
学校现状
菁华高级中学创建于2001年,校园占地160亩,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校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幽雅,教育教学实施设备齐全。学校先后被授予睢宁县先进图书室,睢宁县文明单位,徐州市校园文化活动“十佳学校”,“睢宁县文明校园”,“树师表现象,创文明新风”先进集体,徐州市绿色校园,徐州市模范学校,徐州市先进民办学校,学校已成为县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校。
学校实施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拥有充足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生物标本室、图书室、阅览室、心理健康咨询室、音乐室、舞蹈室、卫生室。有四百米田径跑道运动场,8个水泥篮球场地,一个足球场地。学生公寓式宿舍楼两栋,能容纳3000人就餐的餐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学校孕育出“博学、善思、进取”的学风,积淀起“严谨、求实、创新”的教风,熔铸成“厚德、笃学、砺志”的校风,形成了“坚韧、扎实、高洁”的菁华精神,而这一精神,正在激励菁华师生积极向上,奋斗拼搏。
全校师生正团结一致,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努力把菁华高中办成江苏省二星级高中,谱写新的篇章。在新时期,学校要进一步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加大以法治校的力度,制定、修改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快骨干教师培养步伐,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要进一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菁华高中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提炼和弘扬菁华精神;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积极投入教改和新课程实践,总结出自己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经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菁华的品牌效应。
具体目标
办学条件是创建现代化学校,实现高质量的物质基础。我们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坚持实用、先进、科学的原则,在未来的几年中从校园规划、设备更新、软件投入三个方面形成优良的办学条件。
2006年新建高中教学楼,建筑面积5957平方米。
2007年底学校的教学活动区、行政办公区、文体活动区、学生生活服务区、教师生活区基本形成。
2008年,完成学校确定的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任务,建成符合江苏省二星级高中标准要求。
2009年前增加两个微机室,另外更换两个微机室,进行电脑升级。购买图书40000册,同时新建教学楼一栋。
2010年新建文体馆,改建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完成学校确定的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任务,建成符合江苏省三星级高中标准要求。
要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针,使菁华高中成为一所执着追求绿色教育思想的新兴文化名校。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校园人文建设,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知识的殿堂、艺术的园地。
积极推进学校用人制度的改革,建立“资格准入、竞聘上岗、合同管理、优胜劣汰”机制,试行教师职务“低职高聘、高评低聘、以岗聘员、以岗定薪”的评聘分开制,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分配机制,充分激发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2008年前,我校95%以上的教师具有本科学历;60%以上的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15%以上教师成为县以上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中心,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本着“夯实基础、突显个性;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原则,再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争取以二流的生源培养出一批能进入全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具体目标是高考的学业水平测试、本科上线率、升学率名列县前三名。学校要加大培养拔尖学生的力度,转变我们竞赛辅导的机制,力争数、理、化、生计算机竞赛的名次在全县领先。
1.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形成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科研型教师队伍,注重培养专家型教师。
2.每年30%的专任教师有论文在市级报刊上发表或获市级以上奖励。
3.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每个备课组都有结合本学科的课题研究项目,学校承担省级以上课题每年不少于一项。
以提高人的思想素质为根本,德育工作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学生在学校管理中“自觉参与、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德育工作特色;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形成“因材施教、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特色;形成以菁华“务实求真,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忠于职守”精神为主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特色。
主要措施
学校管理要有正确的管理思想,严密的管理机制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这是学校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1、 正确的管理思想:
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2、 严密的管理机制:
要继续执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奖励制、结构工资制。总的原则是要强化竞争机制,以聘任制为突破口,优胜劣汰。在学校内部,逐步允许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工资待遇视业绩浮动。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完善议事程序和规则。
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成绩与利益相结合、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严格管理相结合。完善学校各项奖惩条例,切实提高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实施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增强全校师生法制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每年有奋斗目标,学期有实施计划,部门有工作计划,每周有工作安排,期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奖惩分明,激励先进。
3、 高效的管理手段
使用、监管好学校电脑办公、管理系统,用计算机进行教育、教学、人事、图书、教育、健康等方面资料的储存、检索、分析、打印,逐步实现办公无纸化。
4、 完善学校服务体系
要大力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完善学校内部的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1.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将成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由“单一型”教师逐步转变为“复合型”教师。教好一门必修课,教好两门选修课,教会三门活动课(校本课程)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要求所有教师掌握外语学习和信息技术,丰富和充实知识结构,培训达到的要求是:掌握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
3、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一批名师
要通过“名师工程”,培养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和一批教育名师。建立名教师梯队培养制度,鼓励、鞭策、促进教师在工作中争先创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实验、带头作用,提高教师群体素质。
1、以《中学德育大纲》为依据,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以社会公德教育和中学生行为教育为基础,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文明班级创建”和“常规管理优胜班级评选”工作,加强德育网络建设和校内外德育基地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负责、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格局。
2、德育教育系列化、立体化。以传统文化教育、行为品德教育、诚信教育、法律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优化德育载体,使学校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增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全面提高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管理和教学之中,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实行三级管理网络。校级实行学生会指导下的“班级值周制”;班级实行班委会领导下的“小组值周制”;宿舍实行生活老师指导下的“值日生轮值制”。明确学生自主管理的职责,培养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5、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组织学生接触自然,深入社会,积极参加校内外基地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梧桐子 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xuzhou_suining.html
@梧桐子个人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91914167.html
@能力秀个人主页 http://abc.wm23.com/Memoryljlj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