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活化石一一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http://http://abc.wm23.com/zhangxue123是纳西族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创造和吸收外来音乐,充实丰富逐步形成http://http://www.wutongzi.com/kan/yunnan/yulong.html并传承至今的民间音乐。它主要由原始歌舞《热美蹉》、东巴音乐、《白沙细乐》和纳西化了的丽江洞经音乐组成。
《热美蹉》是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舞蹈音乐,它是广泛流行于纳西族民间的丧葬歌舞,无乐器伴奏,无音阶、无音列法则,是模仿兽步的舞蹈,是人类原始音乐的活标本。
东巴音乐保存着民间古老而质利、的大量乐章,这些乐章长期在纳西东巴当中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传承,保存在纳西东巴经典中。纳西族民间又俗称“东巴调”或“东巴唱腔”,它是产生并且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教法事仪式和道场仪式之中的音乐。东巴音乐包含有唱腔音乐、器乐音乐以及舞蹈音乐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纳西族保留传承至今的古老音乐文化,在国内外音乐界均享有一定的声誉。
《白沙细乐》是迄今保留并传承于纳西民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乐曲由八个乐章有序组成, 以部落战争的悲剧故事贯穿始终,是中国至少有700年历史的有乐章、有哲理、有和声的大型管弦乐套曲,其旋律与“和声”的独特是全国所仅见的。它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学领域里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
丽江洞经音乐是明清以来从中原逐渐引进植根于纳西族的文化阶层中,至今仍然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组民间器乐,其中所包含曲牌名称具有较为久远的历史内涵,如《浪淘沙》、《八卦》等,是近年来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的中国少数民族乐种之一。纳西人在长期的洞经音乐演奏过程中,将一些本土的民间音乐风格和演奏方法融进其中,使之有了“纳西之韵”。如今,无数遍及乡村城镇的古乐队,使“洞经音乐”走进民间,融入大众,并在海内外产生一定影响。应邀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瑞士、日本、美国等演出的以纳西族音乐民族学家宣科为代表的“大研古乐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