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浓郁的正宁婚丧习俗

家乡区县: 庆阳市正宁县

婚丧嫁娶是正宁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虽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但体现生命意识的主要仪式仍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生命,给予每个人只有一次,世界上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因此,不管历史变迁、江山更易,承传不衰的婚丧民俗以其特有的约定成俗的方式,顽强地表现着人们对神秘的生命现象的崇拜。这其中包涵着深刻的底蕴,容纳着丰富的信息,是值得研究和破解的文化命题。

 

婚嫁娶亲

婚嫁娶亲是生命的源头,正宁人把“男婚女嫁”看成头等大事,说婚姻可以“合二姓之好”,“上如事宗庙,下如继子孙”。婚嫁仪式从周代起一直沿袭“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内涵深刻,独具特色。婚姻由媒,民间相传媒是女娲创制的。传说开天辟地之初,世上没有人烟,女娲走在空旷的大地上觉得太孤单,便用黄河水捏和黄土,做成了小泥人。小泥人落地变成活生生的男人和女人。女娲令男女自相结合,繁衍子孙。“媒”字“从女”,媒神女娲也是女性形象,这反映出媒妁最初由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尊长承担的历史印迹。在正宁,婚姻介绍人至今仍多是“媒婆”,她们东家进,西家出地牵线搭桥,民间打趣说“媒婆婆,嘴里吃的油合合”。

新娘顶盖头。出嫁上轿前新娘都要顶盖头,这有很多说法。一是禳解神煞说。传说周公设计陷害桃花女,一面假托媒人上桃花女家为自己的儿子求婚增福,一面挑选凶日为迎亲婚期,并布置各种恶煞变成树桩、怪石等物蹲在路边,欲侵袭新娘,致她于死地。桃花女叫人拿筛子走在车前,自己用块红布罩住脸,又安排送嫁的人将沿途可疑的怪石、树桩等一律用红布盖上。因为恶煞最怕红布一类镇压物,便不敢接近新娘。这样,周公弄巧成拙,桃花女顺利拜堂成亲。后来这个故事便演绎成顶盖头一类的婚姻风情。二是降伏喜神说。相传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成功后,封商纣王为天喜星,专管人间婚嫁送喜之事。但纣王好色恶习未改,见了新娇娘动辄非礼,老百姓状告到姜子牙,姜尚教送新娘上轿前先在脸上蒙块红布,然后放串鞭炮,纣王果然再不敢作恶了。因此婚嫁新娘顶的红布盖头被人说成是降伏喜神、逢凶化吉之宝,流传至今日,愈加红火。还有新娘怕羞的遮蔽说、抢婚遗留的风俗说等等,都深有意味。而盖头为什么要用秤杆来挑,这更有讲究。原来秤杆上标明斤两的星星,是由天干地支配合而成,恰合16两为1斤的旧制(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是为了图一个大吉大利。

闹新房。这是新媳妇进门的当天晚上进行的,亦称看新娘、戏新娘或闹洞房。参与耍房的人越多,主人家也就越喜欢。因此有“三天无大小”之说。不仅朋友可闹,其他人也可以闹。为什么要闹?一说新婚之夜闹洞房是为了防夜鬼来作祟,一说越闹越发。还又一说是夫妻爱抚行为的强制性预演,以解除新娘的羞涩。闹洞房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口头耍、动作耍等,常常要闹两三个小时,甚至夜深方休。更有甚者,折腾得新婚夫妇通夜不能入睡。如果无人闹洞房或闹的时间短,门外要立扫帚作伴。闹洞房毕,还有听房和偷房的习俗。听房一般由同辈亲友,也有能耍得着的长辈。待新人睡下后,专门在门外隔窗而听,如果听到小俩口的有趣话,听者第二天便在众人面前有意亮出,专门耍笑新娘,作为一种取乐的形式。这种习俗,至今仍然在延续。人们希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所以在“撒帐”时要撒核桃、枣,唱“今年耍,明年发,生个娃娃会叫大(爸)”的歌谣。喝交杯酒、吃和气饭即合卺,是旧时成婚仪式的延续。另外,这种“合卺”之礼一直可以追溯到初民的生殖崇拜观产生、兴盛的上古时期。合卺原指新郎新娘各执由匏瓜剖成的两个瓢饮酒的一种仪式,后演化为唱交杯酒、吃和气饭。表示夫妇从此结为一体,要和睦相处,恩恩爱爱。

抬埋丧葬

人生在世,活得不轻松,来这个世界一趟更不容易,辛辛苦苦一生,一咽气,撒手什么也不管了。活着的人为了寄托哀思,将后事安排得尽善尽美。仪式有剃头、洗脚、穿衣、含口食钱、停尸、报丧、成服、出纸、设灵堂、摆纸活、献饭、铭旌、选地打墓、开吊(奠)、待客、请主、点主、领羊、入殓、出殡、进饭、起灵、下葬、出殃、全三、七七、祭祖坟、周年祭、三年祭等。正如《旬子·礼说》所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

盖苫脸纸。人死后,不说死,说“老了”或“殁了”。人死后一旦收尸停床,就要盖苫脸纸。为啥盖苫脸纸,乡俗传闻很多。一说是失行者耻见先行者亡灵,一说是为防御冥间阴寒,一说怕吊唁人厌尸恶臭,一说人死后脸色变得难看,亲人们一见未免有些伤感和害怕,所以要用“苫脸纸”遮住。有的还说是为防止死者假死,因为气出纸动,可以即时抢救复生。所以活人忌讳用纸盖脸,说这样会招来不祥。尸体入殓前脚脖子上要套根绳圈,叫“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起来,碰上人就会死死抓住,叫作“死不丢手”,非常吓人。所以用麻绳绊上,到入殓盖棺时再解去。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看丧鸡”一直要拴到出殡。据说是防猫、鼠、虫、豸等啮尸。“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杀食。俗以为鸡是守过丧的,杀了不吉利。尸体停床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烧“到头纸”(人间流通的币打的纸)或“引路钱”。民间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纸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传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轰动天下,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迫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造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蔡莫妻气急,急火攻心突然身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到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门!”当打开棺盖,蔡莫的妻子坐起来,嘴里还唠叨着“阴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把我放回来”。后来逢人便说:“我死后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要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就这样,蔡莫造的纸在阴间能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原来堆积如山的黑粗纸被抢购一空。至此,丧家死人烧纸的习俗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下来。至今民间丧祭烧的纸还是较黑的粗糙纸,叫“升底纸”。除烧的“升底纸”外,还要烧“冥国银行”的“阴票”或“冥币”,都是为给死者送“钱”。

土葬。人死了要尽快打墓,谓之“入土为安”。土葬习俗的渊源说法不一。一说怕尸体遭兽咬虫叮于心不忍。《吕氏春秋》中说:“孝子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病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 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一说与灵魂观念有关。《韩诗外传》曰:“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土葬在正宁很为考究。首先要看地形的“风水”、“脉气”,由长男主孝陪同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镢头等,同到预定的坟地,按“风水”好的“山向”勾划墓址,俗称“勾穴地”。还要在所勾划的痕迹上撒上麸子,意味着此地是一块福地。在祖茔里埋下辈的坟称“挂脚”。新坟则要“成茔”,就像阳世买庄基一样办理一次选方位、定四至和买地契等一整套的手续,称过“二次事”。过程为: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等。“穴位”定好后逢黄道吉日才能动土。一般老人墓打五天,给打墓者每天要送三次饭,每顿饭后都要把筷子扔掉,不能拿回家中,以免不祥。动土前孝子要亲自破土,行大礼,烧香表,祈神灵保佑,为老人的阴宅举行“奠基礼”。墓穴从构造上分“明庭子”(庄院)和“穿堂窑子”(装棺材的窑洞)两类。“明庭子”一般垂直深约7.5尺至8尺左右,宽约4尺左右,上宽下窄。“穿堂窑子”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有的还用砖箍。死者棺材路过处,家家要点火,送葬归来,还要煨堆火跨火。意思是防野鬼、燎邪。下葬后,孝子要亲自下到“穿堂窑子”察看,将棺材扛平摆正,然后点亮灯碗,献上饭碗,端正墓门石,后方可吹吹打打耩土。这时才能大放悲声,作最后的诀别。

埋葬结束烧完纸后,坟冢上要撒上五谷杂粮。之后长子抱上“灵牌”,将扛抬灵柩的绳索绾成一团,由女儿抱回放入粮囤,取“材(财)绳(神)到家”之意。然后招呼“全墓”(耩墓)人吃饭,俗称“埝墓汤”。此时,像祭奠待客(还有官宾事)一样隆重庄严地再摆酒席(细节省略)谢总管、知客。不论贫贱贵富,都在处理死者的丧事中尽力而为,形成了一整套独具地域特色的丧葬礼仪,或可称为丧葬文化。无怪乎《论语·学而》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原矣。”见此,信然!

少年已不年少(2014-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