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裹蒸粽文化历史

家乡区县: 肇庆市端州区

肇庆裹蒸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早在汉代肇庆人就有包裹蒸粽的习俗,因为肇庆是中原文化的交汇处,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肇庆粽文化的传入是由长江流入(湖南)湘江,经当时秦始皇开凿的运河灵渠转入(桂林)漓江,再到西江凝聚在我肇庆。而肇庆这个地方,秦汉时期称高要,隋唐时期为端州,宋以后称肇庆,裹蒸粽与肇庆这座城市齐名,是肇庆最具代表特产之一。

说到特产,就是有其独特与众不同,裹蒸粽用的是肇庆特产席草(水草),比别处产的水草要韧一些,裹蒸粽的叶不是竹叶或芒叶,而是正宗的粽叶,肇庆人称之为冬叶。长在南方阴森潮湿的地方。冬叶性寒,有清热解毒、治虚火的作用,含丰富的叶绿素,是叶科类阴生植物,当地人将其品种分为正冬与野冬,也有人将正冬叶分为“公”,而野冬叶称为“母”,正冬是底面都是青绿色的,含绿叶素较多,而野冬则是面青底白,含叶绿素少,经蒸煮后,正冬保持原色油绿,非常清香;而野冬则变成黄色较粗糙,所以正宗的肇庆裹蒸粽可归纳有三大特点,第一,一般粽子用竹叶或大芒叶(水竹叶)包制,多数呈四面三角形,而肇庆裹蒸则用肇庆至悟州西江两岸产的正冬叶包制成四角高顶小山包形;第二,传统的肇庆裹蒸主要原料: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其比例为10:6:4,一般的重量在一斤以上;第三,将裹好的粽置大缸(甑)加满清泉水,用猛火蒸煮8小时以上(燃料是木柴头或煤),边烧边加大量的开水,直至糯米、绿豆、肥猪肉溶化为止,煮粽也需要有一定技巧,不能将叶煮死,糯米面带有叶绿素为之上佳品。

说到何为正宗、上等裹蒸粽呢?除了用好料之外,从冬叶的出水到原材料的比例,香料的调配以及火候的把握,既要讲究传统的制作工艺,还有他的秘方。糯米性温,有暖肠胃的作用,要选用好料就得选用晚造大糯米,其身长、细尖、粘性少,一斤糯米不能有二十五粒杂米的纯糯米;绿豆就得选用饱满绿豆,一斤绿豆中不能有二十五粒硬豆,绿豆性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猪肉中性,就得选用本地农家饲养黑背肚白猪为之上佳。说到配料五香粉,通常有其独特的秘方,另外还有拿手的古法制枧的秘方。 肇庆人又是怎样吃粽的呢?地道的肇庆人通常是将热气腾腾的粽从锅里取出来后,拆开丰厚的(通常超过五张)的叶,加入切细芫茜、葱、芝麻粉、几滴花生油、几滴生抽,一口粽一口白粥,确有一番美味,而另一种是将粽去叶后,煎至全黄,更为香口。

yiii(2014-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