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民俗三

家乡区县: 甘肃省崇信县

 饰品清末民初,成年男子有戴水晶石眼镜的癖好,此俗至今延续,有“玩眼镜”之说。吸烟者多讲究烟杆、烟嘴、烟锅的质料,如乌木或铜制烟杆、玛瑙、翡翠烟嘴等;还常随身携带打火链和烟口袋,虽系备嗜好之用,但亦注重形制,注重美观耐用。妇女以佩戴耳环、耳附、手镯、戒指等首饰和手饰等视为体面,多为银、铜或玉石等制做。儿童则以佩戴项圈、手镯、护身银牌和“金斗”、“银斗”等为贵气。

房屋建房修屋,为家中大事。除按成规选址、定向外,动土时多在院基四角钉桃木橛,院心埋五谷杂粮、神砂等物,并焚表、放鞭炮作奠基礼。仪式之后埋木杆于院内,上挂竹筛以示院基有主。有的百日之后始正式修房。待房屋主体临近告竣时,以“上大梁”为关键环节。“上大梁”时,主家以酒宴招待木工等匠人。房柱上贴对红联祝福,大梁上悬红布志禧。

境内常见的有五檩四屋架、两搭椽屋架、撇厦屋架等主体结构。用料主要为土木或砖木。除正房(亦称上房)外另在院中东、西两侧建厦房(亦称厢房),前有过厅者为四合院(房主定是富户)。一般家庭多为正房外另在院内一侧建厦房。亦有借正房山墙另修一间厦房的。正房中间屋为家中长者居室兼带客厅。

摆设窑洞于进门靠窗处搭土炕,面积约6平方米,内有炕洞,外备填柴草取暖的洞口。炕面经细心打磨,平而发亮。厨窑坑连锅头,以矮墙或木栏隔护,烟囱共用。房屋室内也多在靠墙一隅搭土炕,其大小、功用和取暖等与窑洞土炕相同。室内备用家具,除箱、柜、椅、凳子与北方各地相同外,冬季备火盆取暖,另有矮凳短椅及麦杆编成的坐垫。

岁首仪式旧时,正月初一,视为新的一年开始。农村人为全年出行吉庆顺利,按历书标明的财神、喜神方位,于日出一竿子多高时,将牲畜赶聚在村中一宽敞处,放炮声伴随欢声笑语,举行出行仪式。有的在牛马头上挂红布,作为喜兆,并朝财神、喜神方位驱赶牲畜或各自牵引牲畜迎神。上世纪80年代后此俗在平凉崆峒区的西川演变成赛牛会,评选出上等牛,为之披红戴花,以示鼓励牛的主人喂养精心、得法。此外,春节后第一次远行前,须祭拜祖先牌位,如骑马(驴)或驾车,则为驴马搭红,并鸣放鞭炮以求吉祈安;行期则选在单日,以为双日起程为“破偶”。

赶麦场西北地区,麦黄是由东向西渐次延伸扩展的。陕西关中一带小麦成熟开镰时,平凉境内的华亭、静宁、庄浪等县的小麦只处于灌浆期。于是,人们成群结队自发地组成割麦队伍,翻山越岭、晓行夜宿“下陕西”,为“收麦如救火”、虎口夺粮的人家割麦打工,称为“赶麦场”,称“赶麦场”者为“麦客子”。旧时,麦客子在几百里路的跋涉中,经常露宿村外场院麦草垛旁或野庙乃至荒野,炒面与泉水是他们充饥的主食。到达陕西三原、户县或高陵、泾阳等地,正式投入割麦时,常以亩论价,价格随急需程度而定。如遇雨天搭不上活,便有冻饿之虞;雨后天晴,麦穗断头或麦粒脱壳落地,价格亦会猛涨。为赶“黄茬”(指麦熟),麦客子逐渐由东向西转移,经扶风、陇县、乾县、长武等地,辛苦劳累几十天,收入也只能对家里略有补益。

开镰在自家割麦的当日,家里多调剂饭菜,尽可能较平时有所改善,多于早餐时送饭到田间。进餐前,主人夹少许饭菜抛向天地和祖坟方向,以示酬敬天地和祖宗的庇佑。

青春派(2014-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