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民俗四

家乡区县: 甘肃省崇信县

打碾脱粒旧时,小麦收割后多用人工背或推车推运,或者用牛等牲畜驮等方式运集到场上,用心摞成垛,直到冬季始用-枷打或畜力曳碌碡碾,叫“碾冬场”。也有在小麦收割后的田里平出场地,经碾压夯实,待晾干坚实后就地碾场的。碾场脱粒后,如粮食产量奇高,却认为不祥,多特意向场边抛撒一些粮食以解疑虑。碾后粮食堆起,或因时间已晚、或无风不能及时扬好,须在粮堆上扣一草帽,或用草木灰在粮堆上撒一“十”字或直接撒出“粮堆如山”之类,既防盗也含祝愿之意。

坐商坐商开业须请阴阳选黄道吉日。届时请亲友助兴,多放鞭炮以示吉利。铺面内外多注重整洁有序,主人或店伙计讲究礼貌待人,童叟无欺,讲究秤平斗满。店主或店伙计多以站姿应答顾客,如坐也只许坐椅凳,不得坐在柜台或货摊上,更不许站在门坎上。店铺的算盘、帐桌和帐本,多摆放在固定地方,不得随意敲打。一些生意茂盛、资产积累日多的店主,多认为是财神或观音、关帝的保佑,所以多在店内供奉神像或牌位,并常焚香供果。店内打扫尘土垃圾时,只能由门外向内清扫,切忌由内往外清扫。财力比较雄厚的商家,用特印有标识的纸包货或附在货包的表面,以示信誉。

行商旧时,货郎多担担子到乡间卖货,有的兼收时兴的农产品或皮毛之类;也有推双轮车贩卖日常用品的。多以铃声招徕顾客。货郎担子除在肩头外,放下时不准他人在担子上跨越,尤其忌讳女人在担子上跨越,认为跨越会招致折财折本。

集市境内各乡镇在旧时即有固定的集市日。民国期间,大一些的乡镇有旬日集、周集、三日集、隔日集,相近的乡镇多岔开时间,避免“撞车”。近年,人口密集区域,多为隔日集,或逢单日或逢双日;人口稀少区域多为三日一集或五日一集。逢有集市之日,人们按约定俗成的时间,多相约邻里,成群结队,一路上欢声笑语。有因急需购置货物“跟集”者,也有只图热闹而到集上散心遣怀者;更有期待出售自产、自采、自制的农副产品、山货或编织、打造的农家用品者;至于长于贩运货物谋生者则有集必到。集市上或吆喝叫卖,或以特殊陈列方式引人注目。传统的以手捏码子讨价还价的方式仍通行于市,也有以牙子从中斡旋使买卖成交,但妇女在市场上没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跟会跟会是指人们到庙会上看戏消遣。举办庙会时,爱看热闹的人多蜂拥而至。期间,经营饮食业中的风味小吃、家常便饭和儿童喜食糖果水果及玩具,还有卖妇女日常用品的商贩,自然不放过这赚钱的机会,也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在泾川境内,庙会上开戏之前,卖麻糖者(油炸食品麻花)最为活跃,总引来很多人围观。

青春派(2014-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