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民俗七

家乡区县: 甘肃省崇信县

求子旧时,人们认为生儿育女皆为前世注定,但经过人以各种方式的祈求可以改变,故在平凉地区派生出一些特殊的求子习俗。平凉人以境内的崆峒山为仙山圣山。在上山路旁的石崖上有凹进去的浅洞,人称打儿窝。旧时,婚后男女青年,尤其求子心切者,多以虔诚心态在打儿窝下捡石块投。如一次投入窝内,即预示得子。如屡投不中,则预示其子嗣无望。如今,上山路过打儿窝的游者,仍多在以石击窝。境内的“公母山”,是以山形凸凹之状定名的。求子夫妇多于山风劲吹之际拜山。届时,山林呼啸,信者以为山神显灵之兆,焚香化纸,上供叩拜。还有家距公母山较远、求子心切的夫妻,背着父母,带上铺盖到公母山野宿三五日,每天早晚祭神,随后即选觅一隐蔽处共眠,意在借公母山之神力怀孕生子。普通的石碌碡是没有生命的,农村不少人却赋予它灵气,且世代相传。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晚上,当人们沉浸在节日氛围之时,盼子心切的年轻夫妻悄然来到场上事先立起的碌碡旁,先焚香表后叩拜,并将一盅黄酒郑重倒入碌碡顶端的卯眼里,然后又悄然离开。这种偷祭碌碡求子的方式至今仍在一些偏僻山乡延续。庙宇中的子孙宫几乎各地都有。平凉境内无子妇女到子孙宫求子却有独特方式。一是到庙里拜毕送子娘娘后,在十二生肖娃娃泥塑像中选一认定,随之虔诚地将红线系在其颈项上,意为自己将怀孕并生下与之相应的男孩。一是将选定的泥塑像(娃娃)的“小牛牛”(亦称“小鸡鸡”)掰取并放到口中慢慢嚼咽,以为这样定会受孕。一旦“应验”,夫妻会择时去庙里“还愿”,或送匾额,或为道姑道人缝制道袍等。

结婚俗称“迎亲”、“娶亲”、“迎娶”,也叫“引新媳妇”。在拜堂成亲的前前后后,还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环节和礼数。

婚期临近时,男方请阴阳择良辰吉日,并遣媒人或主事人亲往女方家商量,正常情况下女方不提出异议。之后,男方请阴阳将迎娶一些注意事项写在红纸上,称为“红书”,实则为婚书,于迎娶前三日由同龄人陪“女婿”(也有主事人偕同媒人)到女方家送达,称为“送婚书”,也叫“下娶书”。随之,男女双方家都为婚事忙碌。送女出嫁,称之“发落”、“打发”。婚前一日,为女方家的“正事”,招待亲人及邻里。亲友给女方送礼,称为“填箱”。同时,确定由8人或10人组成的送亲队伍,其中必选定一位儿女双全、属相相合的女眷作为新人的“伴娘”,也称“送女客”。男方于婚前一天选定儿女双全、属相不犯忌的男女各一人(再婚者不可)为“引亲贵人”,另有男性少年为新娘牵马(驴),在煤人陪同下,携酒、肉等“四色礼”(四样礼品)以及“针工钱”和10个“油花馍(俗称“离娘粮”)到女家迎娶。迎娶有“大娶”和“小娶”之别。大娶,迎娶的人须在女方家住一宿,翌日与送亲人等同归。“小娶”,娶亲人与新娘当日即返回,送亲人则于第二天到男方家。如今农村多用小四轮车或汽车接新人。娶亲人到了女方家后受酒席款待。席毕女家将红筷子分插在送亲人的衣袋里,另有一双留给新娘子。“筷子”谐音“快子”,期待早生子嗣。

青春派(2014-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