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腊八从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起,平凉人就已拉开过年的序幕。是日,乡村和城镇都盛行吃“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大米、小米、黄米、酒谷米和各种豆类煮在一起做成的,也有面食与粥同煮的,有的还放上肉丁、咸菜丁以及油、盐、葱、姜等作料,以应“五味俱全”之义。这一天,主妇多在天亮之前将粥熬好。餐前,先将粥扬撒在室内各处一点,并念念有词,如“门神爷爷吃腊八,粮食繁得没搭茬”,“搭茬”义为丰收。再如“灶神爷爷吃腊八,有米有面有财发”,企盼吉祥。饭后还要给家畜的食槽里抛撒一些。吃过“腊八粥”,男女老少争相到附近的河沟里刨冰背冰,称之“拉兵马”。刨下的冰块越大越好,背到自家堆放在大门前、院中央、窗墙下以及牛棚、马厩、羊窑、猪圈、鸡架和粪堆等处,越多越好,用以显示全家人勤劳能干,并预示家道昌盛,六畜兴旺。
祭灶祭灶亦称“送灶节”,时在腊月二十三日。因与过大年相近,这天也叫“过小年”。是日,家家户户都提前吃晚饭,并将做好的饭菜吃完。饭后清扫灶台,将此前制做的“灶糖”盛在碟内,摆放在灶前供板上,同时摆上特蒸的发面“灶山”,点烛焚香,献上清茶,谓“请灶爷”。在一炷香燃毕,主人再次焚香祭祀,之后将糖果在烛火上烤化,随手抹在供奉灶神像之处,口中念道:“大口小口,一月三斗,上方爷问您,您老人家一不知二不晓,不要给上方爷嚼舌头。”祷告毕跪焚黄表,取下灶神像与黄表同焚,随后燃放鞭炮,送灶神上天。
扫房“送灶节”之后,彻底清扫室内外是每家必做的一件细致又辛劳的事。时间有的取单日一三五七九,有的取双日二四六八十。按老辈人说法,“年”原是一个怪物,喜入脏室为患,故在节前将自家室内外清理安顿得整洁有序,窗明几净,以绝“年”的入侵降灾,如今多取除旧布新之意。
大年三十儿腊月三十日平凉人亦称“大年三十儿”。是日早餐例食搅团。大年三十儿吃搅团,按平凉人的说法:“三十儿早上吃搅团,一年够搅缠。”意为吃搅团能带来好运,至少在日常开支上不会捉襟见肘。早饭后,挂“影”(特制的祖先灵位)设堂,焚香化纸,摆上供品“请”先人归位。晌午饭后,村内各家族的男性老少及小女孩齐聚在一处,集体到祖茔祭祖,以示感念祖先的恩德(成年女性不参与此活动)。祭祖后,各回各家,随之按辈分大小为序,给家族内的老人或长辈拜年,长辈多以糖果等示亲示爱。这一天,家家担水备用,缸满桶溢,足够三日之用,并再次清扫室内外垃圾。日落之前,家家贴门神,贴对联,悬灯笼,放鞭炮,着意营造喜气满堂的氛围。晚饭菜肴丰盛,食肉食饮酒,猜拳行令,呈现出其乐融融的团圆景象。入夜,家人多围坐在一起,除包饺子外,还煮骨头(主要是猪、羊骨头),煮熟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啃吃享用,名曰“咬鬼”。吃过年夜饭饺子或啃完骨头之后,全家人玩耍说笑,如抹花花(玩纸牌),今则打扑克、打麻将等。子夜前不眠,称为“守岁”,家长多散发年钱给儿童,家境较差者也以少量糖果代之。
抢头香初一清早,人们打盹儿之后,多于日出之前起床,洗漱完毕即焚香拜祖,鞭炮声此伏彼起,谓之“抢头香”,以示对祖先的诚挚追念和对神灵的虔诚祭祀。
金线吊葫芦初一的早饭也赶一个“早”字,以烟囱先冒烟为好。早饭以吃长面(条)与饺子同煮为喜为贵,形象称之“金线吊葫芦”,实指金线串元宝,期盼全年财富茂盛。
出行初一这天早饭后,人们争先恐后地给大家畜挂上红布条,赶到泉边或河边饮水,离家时鸣放鞭炮。家里主人和成年男性也多按历书所示的喜神或财神方位走出百步开外,以期全年外出顺利,迎喜发财,出大门时也同样鸣放鞭炮祝福。此俗统称“出行”,也叫“迎喜神”。
走亲戚拜年从正月初三起,人们携带厚薄不等的礼物到亲友家拜年祝福。旧时,俗信“礼轻人(仁)义重”之训,流动着的是亲情友情,故对礼物的厚薄,多不在意。
送“五穷”平凉人称正月初五这天为“五穷”日。早饭亦例食搅团,说法是用搅团的粘性堵穷窟窿。也有早饭吃荞面馍或黑面馍的,称之“填穷坑”。此日须清扫室内外并在室内放鞭炮,然后将垃圾运送到远处的沟畔或塬边,称之“送穷土”或称“送穷灰”。“送穷土”时,常全村人结队而行,并放鞭炮驱穷神。
人七儿正月初七,平凉人称之“人七儿”。这天家家早饭一律吃长面(条),叫“拉魂面”。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魂魄容易脱离人体的日子,吃“拉魂面”意味着将人的魂灵拉住。有的人在这一天不出自家大门,遵循“七不出,八不入”之俗。
上九正月初九,平凉人称为“上九”。这一天是社火队正式演练的子,锣鼓声会招引爱热闹的人聚拢围观,节日的欢乐气氛又出现新的高潮。有的社火队在“上九”这天即开始正式表演,串院串村“打过庄”。
闹元宵正月十五是整个春节期间高潮迭起中的又一个亮点。一是耍社火。在十五前后的三四天内,各村社的社火摊子不仅在本村本社挨门挨户地表演,还要到外村外乡一展各自的看家本事,或舞龙或舞狮,或高跷旱船,或耍高台或扭秧歌,或摆阵或唱曲。二是看端灯背猴。此俗指新婚后小夫妻须到岳父母家过第一个元宵节。届时,主家捏制好仿十二生肖的面灯,其中以“猴灯”最大而醒目。傍晚时,院中摆放方桌,其上置炕桌,炕桌上再依次放置斗和升,拼成一座底大上小的山形高台。猴灯雄踞顶端,俗称“看山猴”。猴灯体形的头、肩、膝、背、足各部也放置不同形状的面灯。十二生肖灯分别摆在方桌、炕桌及斗、升之上,总称“百盏灯山”。大门打开后,等候在门外的社火队及街坊邻里一拥而入。新婚女儿女婿焚香拜灯后,社火中的春官说诗祝福。说诗毕,人们不约而同地“抢灯”。机灵女婿早已靠近猴灯,抢灯一开始,便奋力将猴灯端起;如稍有迟滞,猴灯即为他人夺走。翌日,新女婿背上猴灯携新妇归家。背猴者,借口彩谐“辈辈封侯”之吉语。三是“点灯盏”,也叫“点面灯”。从正月十四至十六元宵节期间,入夜后,各家都用酒谷面、糜面或玉米面、荞面捏制成各种动物形状且能盛一定数量的清油的面灯,蒸熟后,倒进清油,以棉花搓成捻子备燃。天黑前,将面灯放置室内或装在灯笼里挂在屋外各处,点亮后举目皆是灯光,衬以九霄皓月,成为一年一度别具特色的时景。给人们以光明普照的慰藉与期待。四是除煮元宵品尝外,多蒸包子以应时,肉包子、菜包子、糖包子,各有不同口味。其中的麻腐包子和地软软包子最能引起人们食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