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民间的传统龙灯,有火龙、彩龙两种。火龙有纸龙和草龙:纸糊龙又称亮龙或称正龙、太平龙。用竹篾捆扎成型,糊以皮纸、喷以矾水,着以彩绘,最后上胶。造型头角峥嵘,威武壮丽,充分展示出龙的气魄。一般七至十一节,一人持一节。草龙,头和身都用谷草扎成,但气势不如纸龙。两者都以烧烟火而得名,故称火龙。火龙于正月十二日出龙,仅限于游街、朝庙,十三至十五日烧龙。出龙时上书“上元灯会”的方排灯及鱼兵虾将等彩灯前导,并伴以锣鼓。
解放前,每年龙灯由哥老会主办。烧龙前即要与城区各富户联系,谁接龙谁不接龙,双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排出接龙之家的先后名次。出龙时先由灯头高举系着红布的大红纱灯打前站,依次至接龙之家,通知龙灯已到何处,使作准备。龙至时龙首向着主家,纵向排列,主家打发红包,给持龙头者系红,随即点燃鞭炮向耍龙者施放。耍龙者头戴尖顶竹笠,赤身短裤,绕街转圈昂首挺胸承受。耍龙头无论鞭炮爆得如何利害,也要挺着,不能丢龙头。否则叫做“不值价”,要“还价钱”,即赔礼道歉或受罚。即使如此,对龙头争夺,还往往相持不下。目的在得那块红布或红绸,认为得了“红”,今年就会交好运,霉气被烟火烧掉。
彩龙一般五至七节,小巧玲珑,龙衣以布为之,绚丽多彩,由三人执持表演,正月初九出龙、十五收龙。表演时,伴随锣节奏,翻滚盘旋起舞,动作有“枯树盘根”、“黄龙缠腰”、“仙鹅抱蛋”等。有时也烧烟火。
春节时普遍流行于县城和乡村。旧时女角由男人扮演,称“幺姑”,另一人扮丑角,舞蹈时“幺姑”翻弄手巾,腰枝扭动,丑角则手摇纸扇或上或下,围着“幺姑”逗弄打趣,名曰“逗车”。舞蹈简短,伴有锣鼓节奏,每舞一次,再唱车灯词一段。唱时锣鼓齐息。灯词有底本,或故事,或景物,或生活情调,其唱腔各段都用同一音乐旋律,末句重复,由观众帮腔齐唱,唱完一段又再起舞。如此反复,唱完整本唱词,始告结束。时间多少,视唱词多少而定。表演完毕,主人打发红包,有的烧茶烫酒招待。
说“吉利子”以上各种民间舞蹈之所以名为“灯”,因到各家表演时,都有一人持纱灯前导,每至一户,主家闭门,前导者持纱灯说“吉利子”(一种颂祝吉祥的说唱民歌),主人高兴开门接灯。表演中感谢或辞行,都以“吉利子”表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