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许愿还愿:这一民俗是泰山周围方圆几百里的古俗。据民国时的泰安县志载:“泰山为五岳首,而圣母之庙在焉,既有求而必应,亦无感之不通。上山祈愿一般在山顶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诉。”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岁,贾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并向元君许下承诺。一旦实现就必须要还愿,既落实所许之承诺,若没达到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终满意后再行还愿。许愿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供奉礼的、挂袍送匾、拍资修庙,也有植树造林者。
2、 进香:进香有“春香”、“秋香”之分。由于东岳大帝的生日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碧霞元君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十五日,香最盛,准备妥当后就开始起程上山进香,进香的一段程序是“起程,沿路焚祠,冲火,落宿,登山,报号(到泰山娘娘殿前报到),朝顶,守架,进供,进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驾,谢山。上山进焚的香纸主要有三种:
一是黄草纸(当地称火纸);
二是印有玉皇大帝为行长,东岳大帝为别行长的大面额冥币;
三是元宝,用锡箔、裱糊、金银成对。碧霞祠有一方“碧霞之君玺“,有钱的可请道士在纸上加盖玺印,增加效力。
3、 泰山庙会:元君的生日为农历三月十五日,与东岳大帝生日较近。至晚清两代碧霞元君的信仰影响超过了东岳大帝。因此,庙会往往时间较长,加进了祭碧霞元君的内容。“文革”期间,泰山庙会一度取消。现在的泰山东岳庙会内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动外,主要是商贸活动。旅游观光,文化娱乐。届时,八方人士纷至沓来。近来,国外客商和游客不断增加。
4、 节令习俗:泰山脚下,除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乞巧(七月七日)、中秋、重阳等节外,还有天贶节和浴佛节。天贶节源于宋真宗封禅泰山,公元1008年,旧历六月六日天降天书于泰山,于是宋真宗大举封禅,为感谢上天,不仅在岱庙修建天贶殿,而且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此节现已延习成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看望双亲的节日,或晒衣、晒书的日子。浴佛节为四月八日,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节又增加了庆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诞辰内容,三位一体,古来十分隆重。
5、 泰山石敢当: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国外都有源于泰山的石敢当信仰。将写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或石人,立于路、桥要冲或者砌于房屋墙壁内,起避妖邪、压灾殃的作用。据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有此风俗。
6、 泰山挑夫:自古以来,泰山上的建设材料临时或长期居住在山上的人所需要的一应物品都是靠人挑上去的。这就形成了一种职业,至今仍无可取代,泰山挑夫坚韧、勤劳、朴实、善良。登山时遇到他们,您会看到,他们肩负重担,不急不躁。遇有的人挡路则主动避让,和善友好。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友善的精神。
7、 天街上的实物招牌:泰山天街上的店铺是以实物作招牌的,有筐箩家,金牛家,棒槌家,笊篱家,双钟家等等。有人考证,使用实物作招牌的有其经济和文化的背景,店主是劳人,登山进香者也大多是劳人,很多不识字,好认好记。过去天街客店的规矩是不取房钱、饭钱。只收香火钱。在此圣地主客面子上都过得去。香客只要来过一年,就要年年必到以显对泰山老奶奶的虔诚,对店主来说,都是回头客。香客来到这里,店家已一应备齐,十分省心省事。
8、 东岳大帝诞辰:东岳大帝的诞辰日为三月二十八日,自宋朝始,每年此时立泰山庙会,以祭东岳大帝。地点在东岳庙即岱庙。除祭祈活动外,增加了经济活动,服务于八方朝拜者。
9、 “压子”:近年来到泰山求子嗣又出现了新的风俗,那就是压枝(压子)和全枝(拴子)。所谓压枝是指用石头压在树枝上,谐音“压子” 所谓拴枝是用红布条拴在树枝上,谐“栓子”。
10、 祛病防疾:在众多的元君庙(殿)中,塑有不小与祛病防疾有关的娘娘,如眼光娘娘(眼光圣母惠照明目元君),癍疹娘娘(癍疹圣母保佑和慈元君)、痘疹娘娘(痘疹圣母立毓隐形元君)等。天津天后宫的娘娘们,眼光娘娘手托一只大眼睛,象征着明目祛眼疾,雅称“眼光明目元君”癍疹娘娘左手握一形似莲蓬的东西,上有许多癍点,雅“癍疹回生元君”耳光娘娘作双手捧一个耳状,雅称“耳光元君”。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眼光、癍疹,还是送生,催生,这些娘娘们只分管一个方面,唯碧霞元君名前加“天仙”、“永佑”之类的定语,说明她比其他娘娘高一个档次,或者说是她们的统帅,分管单项工作的娘娘们的职能,泰山奶奶都有。民众到泰山为泰山奶奶烧香叩头,除为已为人祈求祛病外,还有一种预防疾病的心理。不少人在泰山碧霞祠院内用硬币或石块磨碰“御碑”,口里不停地念叨“御碑磨,御碑碰,磨御碑不生病。
11、 向泰山老奶奶求子:求子,进山求子的最多,天南海北的都有。求男孩者在碧霞祠拴一个金男娃,求女孩拴一个金女娃。并以此向泰山老奶奶许愿。
12、 生育礼俗:岱下方圆几百里曾有一套完整的 生育程序。
一是择定吉日。欲求生子,须由妻子出面,带上礼品去求当地的“神妈子”择定吉日,安排求子仪式。
二是筹备供事。主要是购置香烛、火纸、供品等。供桌的摆放是两碗馒头,两个盘子 ——鱼和鸡蛋,两个果碟——枣和栗子。供品前摆三个香炉一字排开。红布条写上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装入火纸折成的纸盒中,将供桌抬往神妈子家。
三是举行仪式。由求子的妇女点燃三炷香,插在香炉上,与神妈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由神妈子祈祷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后将红布条焚烧。接着,神妈子续香,再由求子妇女诉说求子的心愿后进香,并各取一只枣和栗子吃下,与神妈子一起跪至香全部燃尽。
四是还愿。如果果真得子,要到附近的泰山老奶奶行宫还愿(最好是到泰山碧霞祠还愿)。
若祈子未成,则再来一次 ,但“求子不过三”。
13、王母池拴娃娃:由红门宫向东一二里为王母池,分前后两院,前院中神水泉涌汇成池,就是王母池,北院为王母正殿,供奉王母塑像。王母即“西王母”,民间称为“王母娘娘”,传说是玉皇大帝的太太。全国著名的王母祠有山西阳城王屋山的王母洞、贵州贞丰王母塘、**冈底斯山的王母瑶池和泰山的这一王母池。拴娃娃,又称“拴喜”、“拴孩儿”、“抱孩子”,是流行山东各地的一种迷信祈子活动,一般在碧霞宫、白衣庵、张仙庙中举行。泰山王母池因在山脚下,朝香的人易到,遂使王母娘娘也担任了这一项职责。拴娃娃的女人到王母殿中,向道士交过喜钱,祝祷之后,从供桌上陈列着的许多泥娃娃中拣选一个,交给道士,道士颂过祝词,取红线系铜制钱一枚,挂泥娃娃脖子上,持娃娃,用其项上铜钱碰响桌上铜罄,为未来的娃娃起一个吉庆的乳名,然后将泥娃娃交给祈子的人,嘱咐她回家藏娃娃于卧房某处,俗传这样便可顺利得子。现在,科学知识普及,人们破除了祈子的迷信,但仍有许多人为了讨吉庆,为了让道士为未来的孩子命名,仍然到王母池来拴娃娃。旧时拴娃娃只拴男孩,近年人们入庙拴娃娃,道士先问:拴男孩,拴女孩。旅游的人围观古老的仪式人人脸上都带着笑容。看过了拴娃娃,你就会注意到,登山途中许多卖纪念品的货摊上,都有用泥或用石膏做成的可爱的小娃娃,那本来都是供拴娃娃用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