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瑶麓——洞葬文化

家乡区县: 贵州省荔波县


    荔波瑶族分为三个支系,瑶山白裤瑶。瑶麓青瑶及瑶埃长衫瑶,其中瑶麓青瑶的洞葬文化尤具奇异色彩。

    瑶麓装束:男子蓄发绾髻于头顶,用本民族刺绣和青黑二色头巾盘头,一般黑内花外,头巾两端绣有花纹并有巾须。穿无领右衽青色上衣,他称“青瑶”,前短后长,用布带扣结,腋下衣摆角做成硬弓,腰拴绣花带,下穿及膝短裤,穿脚笼两端用红线和六谷米制成彩色绣球,女青年和壮年妇女佩带银项圈、银手镯、头簪。现在年轻人多仿汉装。
   瑶麓地区一直沿用幽岩葬,程序为:驱魂闹尸、妯娌理尸、赶制棺木、黑夜出殡、迷魂兜圈、岩前宴餐、祭三祭七等习俗。
    老人去世,按照规矩,由媳妇理尸、更衣、整容。部分人赶制棺木,棺木制作简单,由四块木板拼合成为“火柴盒式”棺木,两端各加“井”字架固定。傍晚入棺,连夜出殡,出殡路上抬柩的人每到稍平坦的地方就兜圈取乐,情绪越激昂越好,表示对死者孝顺,棺木抬进洞后,将棺木堆放在先辈棺柩之上,并对棺木顺砍三刀,逆砍三刀,以告慰死者安息。
    送葬的人出洞后,在岩洞前祭台上,将亲友馈赠的酒、肉饭菜分食,除糯饭外,一律吃光喝光,不准带回村寨。三天后,家人在洞外祭台上祭祀一次,七天后入洞在棺木上供祭一次,谓之祭三祭七。
   瑶麓乡瑶族至今仍保留洞葬习俗,全乡现有5个岩葬洞,洞外草莽丛生,洞口被树林遮蔽,远处不见,欲寻者,必穿过草丛,始得洞址。都是深山里的天然岩洞,有的在山脚下,小洞一般高7米、宽10米,大米高10米、宽15米、深100米左右,依山就势,地形险阻。死人洞葬后,无人再去祭祀。
    瑶山地区早些也有幽岩葬习俗,但与瑶麓略有不同,为全家合墓葬,现行土葬,程序为:洗尸入棺、跳猴鼓舞、椎牛至哀、鸣枪抬棺、卜坑厝棺、长席掏食等等。
   老人一旦去世,儿媳为之洗身,更衣入殓。家族亲友齐来吊念。击铜鼓、木鼓为死者送魂,巫师跳猴鼓舞,为新亡人祈祷开路,所有亲人亦佯装成爬山涉水状为亡魂送行。夜间全族聚唱“寒心歌”。
    出殡前一天,极个别人家砍牛祭奠,仪式与瑶麓相同。
    出殡时,仪式隆重。巫师持燃槁于前,助手提糯饭、雄鸡和蛋等物质于后,孝子行居第三,后面是二名荷枪青年,鸣枪三响之后,抬柩出发,瑶山抬柩不用木杠,而由众人肩荷至墓地,途中每走一段路程或到路口必须停歇,女婿连路一一敬酒,鸣枪后,继续前进。
    厝葬时,巫师于墓穴中咬鸡冠卜吉,众人举杯致哀,并仿动物吠叫,棺木入土后,巫师用柴刀对棺木左右两侧各砍一刀,再以糯饭等食品供奉,众人动手垒坟,每垒一石,喝一口酒。坟顶用草覆盖,上挂归宗竹及死者遗物;坟前立一木柱,柱上刻花,挂木鸟、牛角;坟后插一竹枝,以便亡魂出入。
    葬毕,返回丧家进餐,以木板搭成长席,以笋壳叶盛饭,竹筒装酒,以手掏食,尽情畅饮,一醉方休。
    三日后,亲属到坟上盖土,跪拜器泣,挥泪与亡魂诀别,此后不再扫墓祭奠。
荔波县境内之瑶族,实行洞葬。不论男女,凡是大人(10岁以上者)死后,殓以棺木,举行习惯的葬礼之后,即把棺木送到规定的岩洞中堆放,按宗族共葬一洞,不入土,也不烧毁,任其自然腐朽。瑶山乡瑶族在100年前已改为土葬,洞葬遗址原见猛寨背后有1个,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探究,并上了访谈节目,受到世人的关注。

5456154(2014-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