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蔡关系
——何以有那么多楚墓?
蔡国,是春秋时期的十二诸侯国之一,为周的同姓封国,处于黄淮之间汝水中游。其都城在今河南省上蔡县境。第一任统治者是周武王的弟弟叔度。上蔡故城很大,方圆七平方公里,远大于现在的上蔡县城。它先是西周至春秋时蔡国的都邑,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被楚占据近三百年,成为它著名的“北方四镇”之一。
楚国占领此城后,多有修葺、烽火台、瓮城,这些都是军事重镇的特色。
楚在中原的主要对手是韩和魏,东方的吴国则是它的世仇。楚对外征伐,在西方吃过秦国的亏,在东方吃过吴国的亏,在中原征伐基本不吃亏。原因在于,上蔡这座军事重镇为它屡次建功。
这座城,与楚平王极有渊源。楚平王弃疾公子时代曾被封于此。楚平王在楚国内乱中,能抓住时机登上王位(他不是太子),也是倚赖该地势力支持——出动军队鼎力相助。楚平王即位后,十分重视“发迹之地”,委派最亲信者到此统辖,自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楚国高级贵族和大批军队驻扎于此。城外,逐渐形成规模庞大的楚墓群,郭庄楚墓只是其中一座。
出上蔡县城城西约1.5公里处,大路李乡东部卧龙岗,地面之上,是黄淮平原上最常见的风景,散落着已被当地政府捣毁的黏土窑场。地面之下,是约28平方公里的一个楚墓群。 一座三千年前的故城和与它比邻的楚墓群,以一组具有连续性的并不显赫的地面风景,讲述着春秋末战国初的一段历史。
“墓地大中型楚墓众多,其中不乏甲字形高级楚国贵族大墓。历代耕种起土,特别是现在墓地上密集的砖瓦窑场的起土破坏,许多大墓封土已无。残留有较高的夯筑封土的主要有肖里王楚冢、郭庄楚冢、湾李楚冢等。墓葬密集,排列有序。经多次发掘证实,墓葬中大型土坑墓也很多,时代多为战国时期。”上蔡县文物保护单位档案上如是记载。
春秋末战国初,蔡国这块棋盘上,多个国家参与博弈,翻云覆雨者,是楚。楚国欲霸中原,以此为军事基地,与中原韩魏齐晋诸国以及东方世仇的吴国斗。一直生活在楚国阴影下的蔡国,被迫出局,退出自己数百年的国都,黯然南迁新蔡。
为虎作伥被祸最烈
楚国崛起后,北向汝颍,争霸中原,蔡地处冲要,系必争之地。公元前684年,楚文王伐蔡,败蔡师,虏蔡哀侯献舞。公元前680年,楚入蔡,蔡从此成为楚的附庸国。 蔡居于次等诸侯地位,被楚国役使盘剥,心生怨望。蔡文侯时,曾企图远楚亲晋,摆脱楚的控制。但当时楚势力正盛,未能摆脱。
文侯之后蔡景侯姬固,对楚顺从不二。公元前589年,蔡、许从楚伐鲁,蔡景侯与许灵侯乘坐楚王战车,居然降身于楚臣仆行列。姬固是顽固的“亲楚派”,为讨好楚国,又杀掉了主张亲晋的儿子。还与楚联姻,为太子般娶了个楚国的媳妇。蔡景侯在位49年,楚蔡关系好得不得了。
公元前543年,蔡景侯过分“亲楚”,竟和儿媳妇楚女有染,太子般无法忍受,杀了他,自己即位为蔡灵侯。般有血性,讲义气,又对臣下比较关心,蔡国人拥戴他。
这时楚灵王当政,这个历史上有名的“舞林高手”既荒唐又暴虐(“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他干的事),公元前531年,楚灵王诱骗蔡灵侯到申杀了他。
消息传到蔡国,举国震动。大臣公孙朝吴立世子友为国君,穿起孝服,积极筹备防务,准备抗楚。
楚国派来公子弃疾(后来的楚平王)攻打上蔡都城,从春天到深秋,打了七个多月,也没有拿下。一直打到隆冬,弹尽粮绝,上蔡城终于陷落。“战事很惨烈,当时战争以车战为主,通常一天就打完了。蔡国人还是很有骨气的。”马俊才说。
城陷落了,楚灵王恨世子友的顽强抵抗,把他当作人牺祭山,灭蔡,两国关系完全破裂。
公元前529年,楚国公子弃疾在一次内乱中,联合蔡国的旧朝臣公孙朝吴等人,带领蔡、陈、不羹等地的军队进入郢都(湖北江陵),发动政变,夺得王位成为楚平王。他为了缓和矛盾,也为了报答陈、蔡相助之功,把楚国灭掉的陈、蔡、许等国又都复了国。他为蔡国立了友的儿子庐为蔡平侯,但楚仍占据上蔡。
于是,蔡国只能先迁到新蔡(河南新蔡县),后来为了亲吴,再迁到州来(安徽寿县、凤台淮南和淮北之地),史称下蔡,再传数代,公元前447年,仍被楚所灭。
平侯迁新蔡,三传至昭侯,他对楚唯命是从,但仍有一次绝地反击,使得楚几乎灭亡。
蔡昭侯本是温和的“鸽派”,他有两件裘皮大衣和两块玉佩——当时的顶级奢侈品,公元前509年,他到楚国去朝贡,把一衣一佩献给楚昭王,自己则身着另外一衣一佩,两人穿戴起来都很炫。没想到楚国的令尹(宰相)囊瓦看着眼红,想要,暗示不成几近明示,但蔡昭侯赌气就是不给。第二天,囊瓦就把他软禁在南郢(楚地名)了。
这一关就是三年,最终,蔡昭侯还是把一衣一佩给了囊瓦,才得以离楚回国。蔡昭侯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恨,车马渡过汉水时,他抓起一块玉投入水中:“我若再渡汉水向南朝楚,就让水神惩罚我。天下诸侯如果伐楚,我一定作为先驱。”
温和的“鸽派”就此变成了强硬的“鹰派”,公元前506年,在他的积极奔走之下,蔡国联合吴国、唐国伐楚,三国联军屡战屡胜,破楚国郢都,将城内财物抢劫一空,上至楚王的夫人,下至大夫的妻妾,普遍受到凌辱。伍子胥对已死的楚平王“掘墓鞭尸”,实施了一次彻底的复仇,蔡昭侯也得一雪自己的耻辱。
此次行动使得楚国国家残破,元气大伤,令尹子西曾对百姓痛哭,发誓要报复蔡国,但等了十年,也未敢轻举妄动。
一衣一佩引发了这么严重的后果,让人想起西方民谣:“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压倒骆驼的就是那最后一根稻草。
撇开表面的戏剧因素,楚国的大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政治的腐败和无限度欺压属国,导致一个很小的“管涌”弄到最后“溃坝”,不可收拾。
这就是日本学者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所分析的两国关系:“蔡服楚最早,从楚最坚,受楚之祸最深,而其为楚之祸亦最烈。始以楚为恃,故甘心服从,逮不堪命而反噬,则楚亦几亡。”“不堪命而反噬”狠咬一口者,便是蔡昭侯了。
“蔡国为楚,如同为虎作伥。中原诸国想抗楚,必要先找蔡的事。因为蔡国居于淮汝之间,是楚国北部的屏障。楚国为了北上东进,占据淮河中游地带,也多次灭蔡。”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马世之先生说。
依照当时国际惯例,“灭国不绝祀”,灭了国之后,会把你迁走,另找个地方建个小城小国,保留社稷。因此,楚虽数次灭蔡,但蔡还是一直延续到了公元前447年。
但楚国在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531年第一次灭蔡时,就把人家几百年的都城抢走了。之后楚平王为蔡复国,让他迁至新都新蔡,坚决不还上蔡城。楚国拿上蔡城做了它的军事重镇。作为楚问鼎中原的一把尖刀。
春秋末战国初,上蔡城成为楚国的军事重镇,“是由三个条件造成的,一是位置适中,地形险要;二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三是交通便利,利于行军运输”。上蔡县地方史志专家尚景熙先生说。
春秋中期以来,楚国“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沟”,兵力局限在南阳盆地和江、汉流域,楚国要北上争霸中原,军队调遣和辎重运输都要通过伏牛山区,很不方便。客观形势要求楚国必须在方城之外,即伏牛山区的北面建立新的军事基地——北方四镇。
楚灵王曾和大臣析父讨论此事,楚灵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吾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畏我乎?”对曰:“畏哉!”
楚灵王得意洋洋地认为,即有了上蔡城、陈城(河南淮阳)、东不羹城(河南舞阳)和西不羹城(河南襄城),诸侯都怕了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