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土法造纸技艺,是流传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一种土纸制造传统技艺。仁化土纸采用嫩竹做原料,经过选笋、压榨、磋笋、抄纸、切割等大小二十二道工序,人工制作而成。产品质地良好,纸张比一般的纸张大且具有纤维细长,光滑柔韧,拉力强,摩擦不起毛茸,张片均匀,色泽淡黄,莹润如玉,卫生无毒,清晰透度,书写易干,墨迹不褪,经久不被蛀蚀等特色,不仅是普通百姓的家庭用纸,更是古代文人墨客绝佳的书画用纸和官府的官文用纸,历史上曾有“长江纸贵有胜洛阳”的记载。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由福建传入,至1821年(清道光元年)进入盛期。长江玉扣纸清朝时期的贡品,清
图2 仁化土法造纸技艺:浸料
光绪《仁化县志》记载:“仁化物产,山物为多……榖米而外,杉纸次之……”“纸有贡扣、玉扣、山贝、油桶、轻桶、重桶、高方火纸、表心等,名出长江、扶溪”。1885年(清光绪乙酉年),广州会馆(位于长江镇,建于1885年)的石碑上有“长江纸贵有胜洛阳”的记载。可见,土纸的生产技艺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随着土纸生产业的日益扩大,土纸的产量也日益彰显。仅长江镇年产土纸少则数千担,多则几万担。1937年-1945年抗战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陈翰笙博士视察东南各省后,著文说,“自闽北的浦城、南平;闽西的上杭、长汀,经过江西的宁都、遂川;粤北的南雄、和平,始兴、仁化,以至湖南的邵阳、新化、衡山等地带,这是中国造纸业的——大区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