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历史名人--陶渊明(365-427)

家乡区县: 江西省宜丰县

 陶渊明(365-427)

  晋宋时的伟大诗人、思想家陶渊明,字元亮,或云名潜;号五柳先生;谥曰靖节先生。曾祖侃,晋大司马,封长沙郡公,曾任太尉,都督荆湘江雍粱交广益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祖茂,武昌太守。父敏、安成太守。

  晋哀帝兴宁三年(365)渊明出生在江州豫章郡康乐县义钧乡南山北的安成村,即今江西宜丰县澄塘镇新安行政村的安成自然村。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8),渊明时29岁,起为江州祭酒,便奉母(孟氏)携妻(王氏)及子俨离开宜丰故里到江州赴任。因"不堪吏职"及王氏妻亡,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闲居浔阳,继娶浔阳翟氏,生俟、份、佚、佟四子。安帝隆安三年冬(399)生母孟氏卒,渊明从江陵还浔阳居丧。

  元兴三年(404)渊明40岁,出仕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义熙元年(405)三月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八月在家叔夔的推荐下,命为彭泽县令。十一月,郡遣督邮至,吏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在官八十余日,自解印授去职,作《归去来兮辞》,从此家居萧然,与世相违,门栽五柳,著传吟诗以自况。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冬,他与翟氏携幼子佟还宜丰故里南山。宋高祖武帝永初二年(421)遗子佟于南山,往视子俨等于柴桑。元嘉四年(427)九月卒于浔阳某里,春秋六十有三,后归葬于宜丰故里南山之北的七里山。
  这位被苏东坡称之"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头等人物",被日本叶雨阳等外国文学家称颂为中国古代诗人第一的陶渊明,乃旷世难遇之奇才,超迈千秋之"巨人",是"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之祖",是一颗高悬在宜丰和华夏上空的恒星。他有伟大的人品,拥有一个崇高的精神王国,又有伟大的作品,拥有一个迷人的艺术世界。在人品上,至少有三个方面广泛地活在人们的心中。首先是他那不慕荣利,不与污浊同流的高洁品格。他宁可下地种田,过苦日子,绝不屈心抑志,汩泥扬波,真可谓品高云天,出污泥而不染,凛然特立,令人肃然起敬。其次,他提出过一个桃花源的理想社会。在那个桃花源世界里,"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人人都有田可耕,自食其力;"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劳动收获归劳动者所有,完全没有压榨掠夺,喊出了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民众摆脱压榨的心声,不时激起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地追求自由、平等、互爱、富强的新社会和新生活。其三,化迁的宇宙观、神灭论和委运自然的人生观,构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世上只有天地和山川是永恒的,万物依照其"常理"荣悴代谢,形尽神灭;人生不宜过多思虑,应该听任自然的变化。在作品上,他把人品与作品融和在一起,他的诗文就是他的为人,他的为人就是他的诗文,显示出伟大文学的特色。渊明的诗有125首,散文7篇,辞赋3篇。他的诗歌,胸中之妙,自然流露,风采突出,为我国古典诗开创了新天地,拓展了新境界;他的散文,词彩精拔,生动有致,独超众类,尤以《桃花源记》,文学境界高,文学情味浓,为绝妙之上品,梁启超说它为"唐以前的第一篇小说,在文学史上是极有价值的创作";他的辞赋,格高意远,上接离骚,尤以《归去来兮辞》,无论作者之素怀,辞赋本身之文采、情韵、章法、结构等,确可称逸品而无愧。日本学者矢根文次在其专著《陶渊明研究》中云:"渊明文学在日本的流传,从古远的上代直到今天,不论时光如何流逝,各个时代的诗人、文人和画家们对于他恬淡高洁的人格的憧憬,对于其诗文的无限热爱从未中断。他长期地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各个时代人们都从中得到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正由于陶渊明有伟大的的人品、伟大的作品,在《晋书》、《宋书》、《南史》中皆有传,一人列传三史,在我国二十六史中只有靖节先生,真乃千古一人。

 

Eve1221(2014-06-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