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亲见,很难想象绿树掩映中还“藏”着小村庄。盛夏时节,走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小弟八村,却觉清凉绿意扑面而来。红尖顶、米色墙的一座座二层小楼,有的联排,有的独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子里。在村庄与村民闲谈,更感觉这里村庄整治,村民和睦,颇有“世外桃源”之感。这个平原小村搞新民居时,摒弃了“一蹴而就”且不新占耕地,规划确定之后,旧址改建“循序渐进”换新颜。新民居建设“小弟八模式”或可复制借鉴。
旧村瘦身换新颜,第一次来到小弟八村。领路的村民老张没有直接开车进村,而是沿一条平整的水泥路环村而行。十几分钟的路程,车窗外郁郁葱葱,速生杨林网、街巷观赏树木……行走其间,犹如徜徉在林荫下、花丛中。“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景中”,如此生态美景,令人赞叹。
不仅仅是村外,甚至走进街巷小道乃至村民院落,满目皆绿,其中不乏少见的景观树也毗邻相依。
小弟八村是个“老典型”了。20年前,这个村和其他村庄并无二致。他们将那时候的小弟八村概括为“村庄无规划,随意‘摊大饼’;新房盖在外,村中杂乱空;建房占街道,街道沟洼坑;鸡鸭到处跑,垃圾四处扔;班子软乱散,群众心不平”,是典型的“空心村”和远近闻名的老大难村。
“我们这些花木不仅仅是用来观看,而且主要是为了卖钱。”村党支部书记张敬云说,这些苗木属于集体所用,每年收入不一,多时上百万元,少时几十万,“好看又实用”。
在村民记忆中,以前全村树木很少。1999年,张敬云带领村民在“护村河”两岸的河堤上栽上了1万多棵速生杨,播下了绿色希望。从那时起,路旁植绿、河渠增绿、村庄披绿、田间插绿……致富路子便越走越宽,如今,林场面积570亩。
据悉,2008年,该村的上千株黄金槐、毛白杨、金丝柳等树种走进北京奥运场馆。村集体仅育苗一项就带动了近百个就业岗位,参加苗圃管理的村民日工资达50-100元。
同其他传统的平原农业村一样,小弟八村原来的民居有新建的高宅大院,也有长期无人居住的破旧土坯房,犬牙交错的民居侵占街道。这样的村庄如何改造?
大约从10多年前,针对上述现状,张敬云发起了“老宅革命”。他说,原则是“一户一宅,多占收回;违章拆除,畅通道路”。拆迁必然会涉及到农民利益,也会产生矛盾,但确定之后就开始干。虽然有思想准备,但张敬云没想到,实际困难比想象的要大。
所谓“一户一宅”就是一户村民只能拥有一片宅基地。“有钱人家多买地,没钱的就占用耕地。”张敬云说,这庭院是自家老宅根,受“固守祖宅”观念影响,不可能没有阻力。
但是在推进过程中,张敬云和村委干部“打头阵”、党员干部第二批、干部亲属第三批……普通村民自然也就开始配合,“不偏心,公心办事,一把尺子衡量事情、处理事情”,“老宅革命”得以顺利开展。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全村回收废旧宅基地176片、760多间,“面积多是2分至6分”,由此腾出了100多空地,这么多年过去,这些空地还存有很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