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盘古道
褒斜栈道辟奇观,曲曲蛇行蹬七盘。
客到鸡冠石上望,恍疑身在翠云端。
注:七盘古道:在旧褒城县北的鸡头关北山,即七盘山。原褒斜栈道南端的鸡头关山下,沿褒河,经石门通行。大约隋唐时期改道,由石门以登山南行,盘峋嶙山石,绕褒水涧流,依山临水,蛇径一线。由山坳到山顶,共盘旋七回,经鸡头山下山始达褒城,故曰七盘关。今属勉县红庙乡所管。为“二十四景”之一。
奇观:褒斜栈道,除了险峻之外,要算凳临七盘山远望的景色之奇绝了。古人王士正有诗曰:“……绝顶忽开豁,白日当虚空。褒水出谷流,汉江绕城东。巴山跨秦蜀,蜿蜒连上庸。川原尽沃野,天府如关中。橘柚郁成林,稻苗亦艽艽。咸阳大艑来,千里帆樯通。”(见《褒谷古迹楫》)。高居鸡头关,汉中美景尽收眼底,真可谓奇观了。
前两句说,褒斜栈道险峻奇绝,峋嶙石经,蛇行一线,迂回七旋才达鸡冠顶。
鸡冠石:鸡头关顶。鸡头关,在七盘岭上,是古道必经之关口。据《褒城县志》载:“县北十里曰七盘山,上为鸡头关,有大石自麓至顶,层棱兀出,状如鸡冠”,故名鸡冠石。其险峻,更为历代行人所惊叹。明代吴崇文《鸡头关》诗曰:“不度鸡头险,谁知鸟道难?几回绝壁崖,百丈俯危湍。乱石排云出,孤峰带雪寒。晚来烟村满,何处是长安?”,后两句是说:等上鸡冠顶,居高远眺,汉中美景尽收眼底,恍惚身在云头仙境。
银涛衮雪
衮衮飞涛雪做窝,势如天上泻银河。
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倾波。
注:银涛衮雪: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曹操曾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和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两次来到汉中,相传曾登临褒谷故地,一览大好河山。见石门外幽谷深滩中,石多浪激,飞流奔泻,银涛做窝,犹如白雪翻滚时,豪情难仰挥毫即书隶体“衮雪”二字于谷中石尖,以喻褒谷山水之美。飘逸俊挺的字迹,不仅表现了褒谷博大的气势,更显示了魏武帝宏阔的气魄与壮志。古人为褒扬古迹,故有“银涛衮雪”的诗句,为褒谷“二十四景”之一。
《褒谷古迹辑略》载:“衮雪”二字摩崖,在褒谷中共有三处:一为宋人白巨济摹书,一处是清人张令摹书。此二处均在山崖:另一处在石门南,半里地幽谷之中的石尖上,相传此为魏王手笔。后人因慕其名,又在“衮雪”二字左侧追镌“魏王”两个小字已示区别。此摩崖已由河谷迁入汉中市博物馆内收藏,至今字迹清晰可辨。
曹操性格豪爽、气度非凡。他不仅有盖世之才,纳贤之德,而且善于书法,长与军事,乐观进取。世人久慕其名,久仰其德,赋诗题句,赞颂曹操。
“银涛衮雪”正是清代诗人面对褒谷胜迹,为魏王“衮雪”手笔所吸引、凭吊怀古之中诗兴顿发,写景抒怀,褒扬古人。诗句不仅对滚滚飞奔的波涛从气势,形色方面做了逼真的描写,而且对魏王妙笔生花的运笔神态及飘逸峻挺的笔力,作了传神的描绘。特别是对魏王豪放的气魂、勇于进取的乐观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评价。
前两句紧扣“衮雪”二字,是写:波涛滚滚,瀑布飞泻,形似白雪翻滚,势如银河泻落的气势。后两句是对魏王的赞扬、评价。是说:曹操妙笔生花,“衮雪”二字,刚劲峻挺,随浪花共飞舞。他乐观进取的精神,犹如涛涛江水勇往直前。
飞仙阁
唐·杜甫
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
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寒日外澹泊,长风中怒号。
歇鞍在地底,始觉所历高。往来杂坐卧,人马同疲劳。
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
游石门
唐·李白
鸡头山下石门游,游到石门看龙湫。
龙湫自古龙潭下,潭下弯曲一点油。
一点油石高万仞,万仞绝壁对江流。
江流有声出谷口,谷口春残翠屏收。
翠屏崖上仙为石,石为舞裳几度秋。
秋水为神玉为谷,玉骨龙肌跨龙虬。
龙虬虎豹连狮象,狮象重重千古留。
千古石门对石虎,石虎断崖若人愁。
愁人断崖题诗句,诗句悬处高云楼。
云楼顶上行人过,行人过往永无休。
永无休时游石门,石门天梯上鸡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