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城里读书,可以去看环境讲究和舒适的电影院,我却总是怀念那些跟小伙伴一起看电影的那些美好时光。那是记忆里最单纯的日子。
在我读三年级以后,乡村电影已经淡出了生活的影子,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童年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就是普通黑白电视机还只是少数富裕家庭的大件和奢侈品。绝大多数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文化消遣主要还是靠村广播和家庭收音机。所以村里(那时候普遍叫大队)每一个多月放一次电影或者村民家里办喜事放电影就成了村民难得的文化消遣,更是我们小孩子们的节日。
村里放电影大多是在晚上,那个时候,我们三口并两口的吃完后,有时候甚至还能揣上妈妈炒的一点南瓜子和豆子,在村头吆三喝五地相约出发。那个年代,治安环境相对较好,虽说不上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但也是相对安宁。一般一个湾里都是留下一些年纪大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象征性看一下,其他男女老少都是倾巢出动,就是连小狗们也不甘寂寞,兴奋地摇着小尾巴,跟在我们身后欢乐地跑着。
到了放电影的场地,看着拉起的荧幕,我们都是早早地抢占最有利观看的位置。说是位置,其实除了附近的村民外,绝大多数是不带凳子的,都是跑到附近的农家的稻草堆或麦草堆去偷偷地狠抽几把做一个简易的草把子席地而坐罢了。随着夜幕降临,操场上微风徐徐,月亮升起来,星星也眨巴着眼睛。放映员在村办公室吃饱喝足,红着脸走到放映桌旁,场上喧嚣的人群和叫卖零食的小贩们像无声的命令一样,一下子都沉静下来,大家迅速地由兴奋等待喧闹切换到静神高度关注的状态了。随着电影里面的情节跌宕起伏,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或大笑或咒骂或叹息或唏嘘或惊叹,甚至到了悲剧情节,还能听到许多哭泣和抹眼泪的声音。
等到放映结束,大家都依依不舍的起来,大人们喊着各自小孩,以各自的湾为单位,沿着崎岖的山路,或借助月光或打着手电回家。空寂的夜空里,还不时能听到各湾回家人群里传来谈论刚刚结束的剧情,兴奋之情意犹未尽的笑声。路上渴了饿了,也顺便去路边棉花地或花生地去摘几个香瓜西瓜什么的,这时候,大人们也是绝不怪罪的。甚至于回到家已是深夜,也很难入睡,梦里面尽是电影里面的情节。第二天早上去学校上早自习,大家虽然都呵欠连天但还都是兴奋地回味着昨晚电影里面的精彩片段,也成为我们几天内的茶余饭后主要谈资。
记忆中的童年,记忆中关于乡村电影的记忆,你是否有过经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