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城隍庙神楼位于陕西省澄城县城内西大街。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坐北朝南。神楼重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清代续修,现存建筑基本保持明代风格,由中楼、东楼、西楼并列组成,坐落在40级台阶的高台上。中楼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顶,楼身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楼高二层,底层带回廊,上层出挑平座栏杆,斗拱形式多样,内设木楼梯、可供游人登临,顶部置八卦藻井,装饰火焰宝珠图案。
三座古楼,坐北面南,飞檐重檐,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建筑群。主楼高大宏伟。东西二侧楼玲珑精巧、如翼凌空,十分壮观,是我省关中地区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载入了《中国名胜词典》。她是我县唯一的木结构建筑,被县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澄城县志》载,邑城隍庙在西门外,肇建于唐负元中(公元797年), 庙前旧有神楼两座,俗称钟、鼓楼、后震毁其一。独存其右者,变凋邑几倾。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知县畅孟乐率民增修为三楼。始为现貌。此后虽屡经修缮,但仍保铭文。其中有简化汉字205个,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简化汉字。 钟体还有铸有“梵书准提神咒”、“智炬如来心破地狱真言”,二者均为梵汉合体为研究梵书文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它如:元代大醮盆、明代大铁灯、清代振威将军石生玉墓志铭、辛亥革命纪念碑、冯玉祥将军施政碑等碑石、墓志都有一定历史的文物价值,深受中外游客及广大观众赞赏。通过参观游览乐楼、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