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9岁的杨文海,曾经是包头市铸造厂的一名工人,1997年,他从单位下岗,便在东河区东门大街上开了个茶庄,经营南方茶叶,日子过得非常稳定。可这一切,因江苏艺人左一伟的出现而悄然改变。
一天上午,杨文海的茶庄门口来了一个老艺人摆摊捏面人,好奇的他便挤上前看个究竟。只见面团在老艺人手里几分钟后就变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彩人,他一下子就看呆了,后来他索性就守在老艺人身旁,不断地询问老艺人有关捏面人的相关问题,连店里的生意也不管了。直到快中午的时候老艺人要离开了,他才恋恋不舍地“放”老艺人走。杨文海说:“我当时看到这个面塑艺人就想,如果掌握了这门手艺,将来有可能凭借这个糊口呢,随后就有了向老艺人学习的想法。”
可第二天,那个老艺人却没出现。下午他干脆锁了店门,满大街寻找那个捏面人的外地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他即将放弃的时候,他终于在人民公园找到了老艺人左一伟,并告诉他自己想学捏面人的想法。“600元包教包会。师傅的一句话让我心里乐开了花,我赶紧回家拿了600元钱交给师傅,正式开始学习捏面人。”杨文海说。
那段时间里,杨文海每天坐车从东河区赶往青山区,向师傅学习捏面人的技巧,然后再搭最后一班车返回东河。可半个多月后,他刚掌握了捏面人最基本的技巧,师傅却回了老家,没办法,杨文海只好回家自己去揣摩、试验。
一年之后,东河区东门大街开始改造,杨文海的茶庄也在改造之列。随后他将茶庄搬到了东河区榆树沟附近的一条小巷上,生意越来越差,不久,他干脆将茶庄关门,开始潜心研究捏面人。杨文海买回整袋的白面、大米、江米和一些辅助原料,一遍一遍地试。他说:“捏面人最关键的就在于和面技巧,你要保证和出来的面软硬适中,捏出的造型保持时间长才行。可周围没有能借鉴的经验、技术,我只好自己一点一点揣摩。”那段时间里,杨文海上街买回来的一袋袋面粉,绝大部分被他用来捏了面人。直到现在,杨文海一上街就会去粮库选购上等的精雪粉,他还美其名曰“给家里买粮食呢!”
经过上千次的反复试验,杨文海终于解决了面人身上出现的干裂和霉变等问题。他还告诉记者,现在他做出的面人最长能保持好几年也不出现裂纹,最短的也要在一年以上。
随着多道难题被攻克,杨文海手上的捏面人技巧也越来越成熟,《西游记》、《红楼梦》中众多的人物成为他临摹的对象,手里成型的鲜活的人物故事也越来越多。2000年,杨文海已是小有名气的面塑高手,只要7、8分钟,孩子们喜欢的孙悟空、老寿星就在他的一尺一板下“冒出来”。当时东河区正举办穆斯林消夏节,抱着让大家评评看的态度,杨文海鼓足勇气扛起自己干活的白木箱子出了门。他刚一摆开摊子,人们便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在人们叽叽喳喳的评论中,杨文海像变戏法一样将一个又一个神态各异的彩色面人“变”了出来。那个晚上,杨文海卖出了20多个小面人,拿着自己捏面人挣得的几十元钱,杨文海的心里十分欣慰。
他的代表作“十二金钗”继去年获得包头市首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最具特色奖之后,还在美术馆里进行了集中展出,并参与了我市“百百工程”大型民间文艺活动。目前,在他身边,聚集着一大批面塑艺术的爱好者。让他遗憾的是,长久以来,他就非常想替这门手艺找个接班人,可真正有天资且愿意沉下心来学习的人却少得可怜。杨文海说:“看着这手艺濒临绝迹,我很着急,我知道人们不肯学这门手艺主要还是觉得无法用它来养家糊口。为此,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思路,开始尝试着将面塑艺术与我市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将面塑作品融入到拼盘装饰中,装点每道菜品。”从目前来看,这条路似乎行得通,也有不少餐厅的厨师开始向他虚心求教。他相信,这是一项朝阳产业,迟早会得到人们的支持和认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