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百丈寺

家乡区县: 江西省奉新县

百丈寺,位于江西省奉新县境内百丈山中,是中国佛教禅宗“禅林清规”的发祥地,又称“天下清规”,中国佛教禅宗古寺庙之一,该寺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背山面田,占地1200亩,原有七进殿堂,掩映在苍山翠竹之中,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发样地,中国佛教禅宗古寺庙之一,该寺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背山面田,占地1000多平方米,原有七进殿堂,掩映在苍山翠竹之中,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百丈寺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外佛教界素负盛名。近年来,日本、泰国、韩国等国外佛教界知名人士多次到寺庙寻根问祖,国内慕名前来百丈观光考察的信教群众更是络绎不绝。
唐、宋、元、明、清都曾有许多高僧在此住持弘法。临济宗鼻祖黄檗禅师,沩仰宗鼻祖灵佑禅师也曾追随怀海大师在百丈寺参禅学佛。唐朝惟政,宋代有道恒、道震、智映、净司;元代有大昕、德辉等;明代有明雪禅师;清代有云堂、德清、石兰等高僧都曾在此住持弘法。明代诗人毛蕴德曾有一首诗这样赞誉百丈山“雄风高百丈,香火镇千秋,名誉魁多士,清规遍九州”。可见百丈清规对全面佛坛影响多大,也奠定了百丈寺禅宗祖庭的地位,百丈寺历经南唐、宋、明、清朝多次损毁变迁重建。 唐大历间(766-778),县里一乡绅,甘贞创建的,初名为“乡导庵”。当时唐朝极度盛行佛教,倡导因果轮回。佛教为当时“国教”。后延请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遂改名为“百丈寺”。佛教禅宗自达摩首创以来,出现了有戒不守、有律不循,曾出现过争当法嗣,争夺袈裟等丑闻。从前的清规戒律已起不到制约规范的作用。怀海到达百丈寺后,对此现象深感不安,他多年勤研佛经,探究禅理,终于在百丈寺为禅宗另立一种规式,他采寻大小戒律,综合儒家礼仪,撰写了“诏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禅门规式>又称“百丈清规”。从此百丈寺声名大振,香火极盛,在中外佛教界极负盛名,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李秀成,率领大军路过奉新,再次焚毁百丈寺,只留有一座大雄宝殿、僧療至今。
一九四九年後,百丈寺仅存大雄宝殿及右侧的两栋客房,殿内正中的如来佛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只留下巨石砌成的佛像座及东侧地藏菩萨座基。改革开放後,百丈寺又重新进行了维修,现有大雄宝殿、玉佛殿、三圣殿及伽蓝殿等建筑。 百丈寺是“百丈清规”的发祥地,也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外佛教界素负盛名。近年来,日本、泰国、韩国等国外佛教界知名人士多次到寺庙寻根问祖,国内慕名前来百丈观光考察的信教群众更是络绎不绝。
为保护著名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经有关部门同意,奉新县已於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正式动工修复百丈寺,现有大雄宝殿、玉佛殿、三圣殿及伽蓝殿等建筑。
修复百丈寺的工作,具体由湖南省岳阳市乾明寺方丈达慈法师主持。经达慈等法师、居士近两年的劳苦奔波,百丈寺的一期修复工程已告完成。如今,沈寂数十载的千年古寺焕发出新的光彩。大雄宝殿威武壮观,玉佛殿清静雅致,殿内菩萨端庄,佛幡飘扬,香火缭绕。寺内僧房整洁,花木井然。寺後柳书“天下清规”石刻,新上了红漆,周围安装了不锈钢管做成的栏杆,旁有潺潺清泉流过,滋润著这方庄严肃穆的佛门胜地
茶的使用,在中国最少有4700年的历史。到唐代,茶文化伴随着茶禅的出现而确立。茶禅,又是伴随着《百丈清规》的诞生而形成。百丈山,坐落在宜春市奉新县西塔乡。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在此建丛林安僧,同时也建立了完整的丛林规约,世称<百丈清规>。 虽在《百丈清规》之前,佛教已经普遍出现饮茶的现象,但那不过仅仅是为了防困倦,作为静思维的助修方法。《百丈清规》的建立,正式确定了茶在禅门的重要地位。因此说茶禅是独具宜春特色的文化现象,这种提法应不为过。
《百丈清规》的不少条文中,均提及茶在寺院中的使用方式、作用和意义。寺院法堂设有两面鼓:东北角设“法鼓”,西北角设“茶鼓”。讲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寺院中有“茶堂”设施,有“茶头”执事,有供祖师的“奠茶”仪式,有坐香后的饮茶助修,有集体吃茶的“普茶”活动……寺院中还有种植茶树,采制茶叶,所有这一切都被视为佛事。更有百丈禅师的“吃茶,珍重,歇”禅门三诀,以茶悟道。
沩仰宗是百丈的直承法脉。沩仰宗祖师慧寂禅师住宜春仰山。一次,陆希声来拜访他,问:“和尚还持戒否?”禅师答:“不持戒。”又问:“还坐禅否?”答:“不坐禅。”陆希声沉默了很久,禅师问他:“领会了么?”陆道:“不会”。禅师道:“听老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两三碗,意在钅矍头边。’”这两三碗酽茶让人品味,品什么?戒无相,禅亦无相,拿锄头除去心头杂草,留下一片清净。仰山禅师一曲偈颂,使得无上禅机,尽在闻香杯里。
唐代人陆羽被国人奉为茶祖。他编著了中国第一部茶著作<茶经>。《茶经》中记录了宜春不少好茶,如仰山的“木平”、“稠平”。至于仰山茶如何好,南宋时张杓在袁州为官,把仰山茶和黄檗茶寄与其兄--著名的理学家张栻发出感慨:“……予谓建茶如台阁胜士,土茶之佳者如山泽高人,各有风致,未易疵也。”
宋时,茶从中国的寺院传到日本。临济宗禅师圆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由日本留学生带回东瀛,被奉为国宝,代代相传,直至今日。日本禅师荣西入宋时,将茶从中国带回国种植。其后,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以禅宗思想为背景,将其发展成为日本茶道。吃茶之风由寺院传至文人士大夫,最后普及到民间。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日本“和敬清寂”的茶道理念。
中国茶传入日本,于是有了日本的“茶道”;传入英国,于是有了伦敦的“午后茶”;传至欧美,于是有了“基督禅”。19世纪,中国茶成了世界性饮料,如今又成了举世公认的“21世纪世界饮料之王”。岁月悠悠,1000多年飘然而逝,茶文化由禅而兴起,由禅而成熟,由禅而兴起,由禅而成熟,由禅而跻身于世界文化之丛林。宜春山河依旧,然百丈山、仰山、黄檗山以及诸多古禅林的茶禅渐渐被忘却。
百丈寺山上名胜古迹甚多,有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真迹“天下清规”刻于百丈寺后山石上,野孤岩传说,皇娘墓、犀牛潭瀑布。“真源”石刻。历代名公巨卿黄庭坚、柳公权,周敦颐曾在此题诗呤咏,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真源”石刻:唐宣宗在百丈寺当沙弥时,到后山凿石引泉,寻找水源,在此发现源头并亲书“真源”二字。
“龙蟠石”,位于百丈寺后山,相传是怀海禅师常在此石上坐禅,因禅门将有真正道行的修行者称为“龙象之才”,从把它称为“龙蟠石”唐宣宗也常在此参禅打坐。
皇娘墓:在百丈山西北处,有一座皇娘墓。传说是当时唐宣宗在百丈寺当沙弥时,天天早上在大门口打扫卫生,大门外经常有一个村姑给种地的爹娘送饭路过。这一来二往,宣宗见村姑清纯秀丽,朴实可爱。村姑见宣宗眉宇高贵,气度不凡。二人就产生了感情。后来唐宣宗回宫即位后仍念念不忘这个在他落难时给他带来了温暖和快乐的小村姑,就下圣旨派人将村姑接进宫来享受荣华富贵,谁知迎亲的仪仗队浩浩荡荡进入村姑家里说要带她走的时候,这种大场面把村姑吓坏了,以为自己犯下了大罪,跑到后山崖边跳崖而死。消息传到宣宗那里,唐宣宗悲痛不已,下旨当地县官给这村姑修了一座“皇娘墓”。
犀牛潭瀑布:在百丈大雄山上,当年黄檗禅师与唐宣宗在此对诗。黄檗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接道:“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流露出皇者气派,后果然即位。

 

小时光(2014-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