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野县从解放前就遗留下包括戏曲、花会等优秀的民俗文化,各种文化艺术人才也很多。
流传的剧种有丝弦、拉拉调、评剧、河北梆子、歌剧等。大部系村民筹款,冬闲排练,逢年过节或庙会时演出。抗战时期话剧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喜庆翻身,各剧种一度出现繁荣景象,全县有80多个村庄剧团活跃起来。后因搞"大跃进"农民日夜在田间鏖战,既没精力,又没时间排练文艺节目,绝大多数剧团都停止了活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村又组建剧团大演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样板戏一度停演,剧团又沉没下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生活好转,剧团再度恢复。
我县的曲艺主要是博野落子、西河大鼓、拉洋片、布袋戏等。 其中,博野落子是民国时期北辛庄王老仙在本村花会演唱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曲调。表演时腰挎花鼓,一手拿锣,一手拿双锤,双锤可同时打锣鼓,亦可分别打锣鼓,边唱、边舞,因歌调婉转,舞姿优美,很受群众欢迎。1954年河北广播电台曾播放过王老仙的录音。2010年10月14日,博野县花鼓落子表演队参加由中央数字电视老年福频道主办的2010年全国首届中老年重阳节文体联欢会,以出色的表现获最佳表演奖。
而且我家乡的花会历史悠久。在清末和民国年间尤为盛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且内容丰富多彩。各种花会多在冬闲时排练,节日或庙会期间,走乡串巷进行义演,充实了农村的文化生活。现在活动的有少林会、狮子舞、跑旱船、架子鼓等。
据统计,博野县133个村光各种演出队就有138个,其中不乏水平较高的演出团队。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Tiramisu_J
博野县: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boye.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