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内”是潮汕民间对产妇出于产褥期的一种俗称。此民俗最早可追溯至西汉《礼记。内则》,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称之“月内”,是妇女产后必需的仪式性行为。潮汕妇女生孩子后,要守在房内调养,直到满月后(一般为30天)才出房门。在此期间,人们对产妇的饮食极为讲究,因而形成了许多习俗。
在潮汕人心目中,生孩子是妇女的一道难关,是在阎王爷面前走一遭,大失元气。“坐月内”的产妇很虚弱,食物有助于恢复体力和母乳喂养的质量。许多产妇在这段时间里都比平时吃得多,次数多达每天5~8次,并且要趁热进食。潮汕民间俗信,产妇“坐月内”的质量将会影响到她们将来的健康。因此,即便是在过去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家人也会想方设法为产妇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故而潮汕民间有“欲穿待嫁,欲食待生”之俗语。
在潮汕地区,产妇分娩后,其家人一般都会煮上一碗用姜母或红糖煮的鸡蛋汤给产妇吃,说是给其“补腹”。产后的几天,有的地方产妇要吃素,到了第七天(有的地方是第九天或十二天),就要举行“开荤”仪式,产妇开始吃肉、吃鱼来滋养身体;有的地方则不讲究素食,而要饮酒、炖母鸡等补养食物和鲜鱼、木瓜等能增奶汁的食物。饮酒一般是在肉蛋等食物中加酒煮汤。酒多为自家酿造,其做法是煮糯米加酵母封放,俟其发酵糖化,成为酒醅,若干天后取出部分酒液,等酒醅熟透,再将酒液加进去,此酒和酒醅都可饮吃,有益气强身之效。直至今天,“酒子”、“酒醅”仍是多数产妇分娩后的必用之物。
“坐月内”期间,红糖粥是潮汕产妇的主食。红糖比白糖比较,炼制时未提纯,实质是一种粗糖。所以,红糖的糖蜜成分较高,还含有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更重要的是,潮汕民间普遍认为,产妇食用红糖可益气补中,健脾暖胃,化食消疼,活血化瘀,还有利于子宫收缩复原和恶露排出,故而“坐月内”期间的产妇食红糖粥已普遍成为潮汕民间的一种习俗。但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产后10~12天食用红糖可收到以上诸效,若长期食用,则害多益少,诸如会使恶露增加,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和月经紊乱等问题。
潮汕民间有给“坐月内”的产妇吃母鸡的习俗。这个习俗与一则民间传说有关。传说,天上的王母吃惯了山珍海味。这一天她别出心裁地要在天上设百鸡宴,就派人下凡抓“冬公鸡”、“夏母鸡”。这种鸡原是肥鸡的别称。因为冬天,公鸡同母鸡争食,冬天公鸡是最肥的,而夏天母鸡要产蛋,吃得好,自然也肥。王母手下的人怕忘掉了“冬公鸡”、“夏母鸡”的名字,就一路走,一路背诵,背来背去把“冬公鸡”背成“洞公鸡”,来到凡间,他们到山洞里去找公鸡,结果一只也没找到,最后只抓了一百只母鸡上天交差。王母大怒,一气之下,把抓去的母鸡从天上扔了下来。有一只母鸡被一个放牛娃拣到了,他家里很穷,正赶上他姐姐坐月子无奶,家里什么吃的也没有,他回到家,把母鸡杀了炖给姐姐吃,结果,产妇的奶水如泉涌。人们这才知道“坐月子”吃母鸡是最好的。
鸡蛋也是产妇“坐月内”期间的主要食物。在娘家的送生礼中,鸡蛋也是不可缺少的,是给女儿补养身体,强壮婴儿的营养品。
“坐月内”的产妇,在饮食方面有较多的禁忌。产妇忌吃鸭肉,中医学认为鸭属阴寒性且有微毒,产妇若食之,则会患“月内风”,损害母子身心;忌吃生冷食物,如白菜、萝卜,潮汕民间俗信,产妇吃生冷食物会使她的奶水减少或断绝;忌吃竹仔鱼,吃了会无奶汁;忌吃奶哥鱼、麻鱼,吃了会粗皮;忌吃壳类的东西;忌吃成鱼、勒鱼,只能吃红口、三芽、大头、赤头等鱼;在孩子出世后的4个月内,忌吃猪头肉,否则会生“猪头肥”(即急性腮腺炎);忌吃“番瓜”,否则会生皮肤病;忌食沙虾,怕儿子长大后经常流眼泪;不能食白虾,吃了儿子长大后要患红眼病。
潮汕产妇“坐月内”期间的饮食习俗,既有科学卫生的因素,也有迷信落后的成分。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潮汕产妇多以科学卫生新法“坐月内”,饮食习惯也更加趋向科学合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