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长作大安人-大安中学陈孟浩教师平生记

家乡区县: 广东省陆丰市

岁月如歌。
四十年,对陈孟浩来说,不算太长,只是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岁月流逝,带走了他的青春,他却以潮汕人特有的艰忍执着写下人生的追求与梦想,在异乡的教坛留下了汗水与真情。
青春无悔,无意成为历史标本的他,在岁月流淌的河床中凝固成见证他乡教育发展风雨历程的“活档案”。

大山的记忆

1963年,年仅24岁的陈孟浩背着行襄,风尘仆仆地来到陆丰大安镇,走进位于大山深处一所刚刚创办的学校——大安农业中学,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陈孟浩来自潮汕文化地区澄海市(原澄海县),他的家是当地有名望的文化世家,父亲博学多才,亦师亦医,解放前任过澄海县中心小学校长,解放后改行当了医生。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哥哥继承父亲从医衣钵,曾留学原苏联,回国后在北京的一所医学院当教授,他则继承父亲事业的另一半当了教师,改革开放后弟弟成了建筑包工头。
1961年,陈孟浩以优异的成绩从韩山师专生化系毕业,不久,他和另外17位潮汕籍的同学被汕头地区教育部门作为支援文化教育落后地区派往陆丰。他先是分配到当时属陆丰管辖的五云中学任教,一年后,因不适应当地的客家语言环境主动要求到大安镇任教。
大安农业中学是大安中学的前身,位于镇东南面大山深处的三溪水水库旁农场附近。山间林涛阵阵,眼睛所能见到的,除了大山还是大山,一切显得是那么的闭塞和荒凉。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去一趟墟镇需要步行1小时。
学校刚创办,一切都因陋就简。几间教室,一个教学班,几位老师,住宿和生活都要靠自己动手解决,老师和学生只能实行半工半读,情形颇有点像革命战争年代的南泥湾。
从文化之乡的平原地区走进偏僻荒凉的山旮旯,从城市到农村,初来乍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陈孟浩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困难是压不倒人的,陈孟浩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工作中去。
陈孟浩教生物化学课,在大学所学的生化知识不但在课堂派上了用场,而且使他和学生所种的番薯、冬瓜等农作物每年都获得好收成,师生的伙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他不但成为教学的能手,而且还成为一名劳动标兵。
1967年农业中学转为普通中学,学校因缺物理教师,陈孟浩服从领导安排改任初中物理课的教学。1969年,公社领导提出“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不久,便作为指示下达,初中班学生分别回到各大队就读,学校只招高中班。陈孟浩也由此改任高中物理、机电课教学。为了尽快适应的教学,他托老家的亲朋好友邮寄来学习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做。他先后担任13届高中毕业班,在历届的高考中成绩名列陆丰四小镇的前茅。
生活是艰苦的,但精神却是充实的。在他的组织下,学校成立了电工组、地测组、广播组。值得一提的是小组成员毕业后走上社会都成了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成了农村实用型人才。更让师生们津津乐道的是,陈孟浩利用水库排洪渠道建起了一座小水电厂,解决了学校的照明问题。
大山依旧不语,但大山里的人们不再感到寂寞。

冬去春来,一群群天真活泼的读书郎走进这里,与大山为伴,寒来暑往,一批批风华正茂的学子飞出山窝,走向社会,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大山里的学校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陈孟浩,却一心一意地成了“营盘”的守护人。
1973年,刚好是陈孟浩来大安的第十个年头,他终于告别大山,随学校搬至大安墟北面的锦山新校址。改革开放后,大安中学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陆续建起了教学楼、教师家属楼。但陈孟浩仍然保持着过去那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勤勤恳恳、呕心沥血,奋战在教学的第一线。
1981年学校改为普通中学,3年后,陈孟浩当上学校的副教导主任,1990年当上了副校长。在这期间,他还先后当选为第四、五届陆丰县政协委员、陆丰县第九届人大代表、汕尾市第一届人大代表。1998年从教满四十年的陈孟浩光荣退休,并在大安中学定居至今。
从教几十载,陈孟浩在大安中学的教育发展史上创造了三个纪录:一,任教期间,他从没有因自己的私事请过一天的假,是名副其实的“全勤老师”;二,他是在大安中学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三,他也是在大安中学校内定居时间最长的教师。他因见证了大安中学创办发展的全过程,而被人亲切的称之为“大安中学的活档案”。

_吴傻子(2014-06-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