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一)

家乡区县: 甘肃省宁县

宁县历史悠久,是中华名族发祥地之一。
夏商时期,宁县属九州之一的雍州,是周族发祥之地。夏桀末,公刘迁豳,在宁县城西庙嘴坪筑公刘邑,建古豳国,拓荒务农,开创基业。历经10代人400余年的发展,成为西北最强大的部落方国。
西周沿袭九州之置,宁县仍属雍州。
周平王东迁后,义渠族在宁县建立了部落方国——义渠戎国,雄踞一方。
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秦灭义渠戎国后置义渠县,属北地郡之地,宁县开始有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数游北地郡,命大将蒙恬、公子扶苏率大军30万建成了秦直道。宁县遂成为辅翼咸阳的军事要地。
西汉时,改革秦代郡县制,地方置为州、郡、县。宁县地域置6县(道):马莲河(时名泥水)北置泥阳县,意即泥水之阳,南部置戈居县,东部置大要县,西北部置义渠道,西部部分地属彭阳县,东部部分地属襄乐县。泥阳、大要、戈居、义渠隶属凉州北地郡,彭阳县隶属安定郡,襄乐县隶属朔方上郡。其时,宁县文臣武将层出不穷。丞相公孙贺文武兼备,政绩斐然;公孙敖四次为将,两度封侯,屡立战功;义阳侯傅介子智斩楼兰王,打通了丝绸古道。
王莽篡汉后,称泥阳为泥阴,改义渠为义沟。
东汉时,社会动乱,此地建置极不稳定。初有义渠道、泥阳县、戈居县,属凉州北地郡,后县置悉废,地属安定郡。
三国时,地属曹魏雍州安定郡。东汉末年,这里为马超、杨秋所割据。建安十六年(公元221年)冬十月,曹操征秦陇,逐马超,降杨秋,这一带归于曹魏,地属雍州安定郡。
西晋时,地属雍州安定郡。咸宁三年(公元277年)三月,晋平虏护军文鸯大破鲜卑树机能以后,此地即归于晋,置属雍州安定郡,但无复置县。其东部、北部部分地方为羌胡所据。西晋著名学者傅玄、傅咸父子著述“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万卷行于世”。
东晋十六国时,先后为汉国(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和夏国属地。诸小国领属期间,宁县地区名曰泥源,属安定郡地,未有县置。
南北朝时,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领有,始置州、郡,辖领郡、县。
北魏置安定县,兼置赵兴郡,后置为华州,屡易州名为三县镇、班州、邠州、豳州。辖西北地、赵兴、襄乐3郡,领彭阳、富平、安武、阳周、独乐、安定、赵安、高望、襄乐、肤施10县。辖区南到陕西永寿、旬邑,北至陕西吴旗。
西汉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豳州为宁州。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又于襄乐郡地置燕州,并筑襄乐城曰燕州城。如此,宁县地区并存宁、燕两州,而辖域则较前缩小,所领郡、县不详。
北周初,改宁州为北地郡,后复名宁州,辖赵兴郡、西北地郡,领安定等县。燕州与襄乐郡俱废。
隋初为北地郡,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易名为宁州。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称豳州,最后仍定名北地郡,先后领安定县(宁县故土)、罗川县(今正宁县,开皇十八年改阳周县)、彭原县(董志原一带,开皇十八年改彭阳县)、襄乐县(今县域东部)、归德县(今庆城县,开皇十六年割置庆州)、归义县(公元618年析安定县置)、新平县(今陕西彬县及永寿县部分地域)和三水县(今陕西旬邑县)8县。隋时,上大将军乐安郡公袁谐、上大将军蕲春郡公达奚长儒、左武侯大将军上柱国窦荣定、左卫大将军绛郡公李礼成、河间王杨弘先后任宁州刺史。
唐置宁州,曾名宁州彭原郡,初领6县,后领5县11府。隶属关内道,为邠宁节度使治所多年;后析置衍州,属左神策军。唐末以定平县为衍州。所辖6县为安定县、真宁县、襄乐县、彭原县、丰义县、定平县(今政平一带,一度隶属邠州)。所辖11府为彭池、高望、静难、麟宝、天固、蒲川、东原、三会、大延、和泉、永宁。唐初,秦王李世民三战宁州,翦除割据势力,大败突厥兵,巩固了唐王朝的西北边防。唐中宗年间,宁州刺史狄仁杰“德政蜚世”,“州人勒碑以颂”。“安史之乱”中,唐肃宗驻跸宁州彭原郡,召集天下兵马,平息叛乱,恢复统一。
五代时,宁州、衍州并存。宁州领安定、真宁、襄乐、丰义4县,领马岭、木钵2镇。衍州领定平县。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废衍州置,仍为定平县,初隶属邠州,不久隶属宁州。
宋时,初置宁州,为彭原郡,属永兴军路。后升兴宁军节度,属环庆路,先后辖安定、襄乐、真宁、定平、彭原(熙宁三年出隶庆阳府,从此不再隶属)、彭阳等县。
金初为兴宁军节度,后为宁州,隶属庆原路,领安定(原安定县)、定平、襄乐、真宁4县,辖交城、枣社、大昌、山河、要关5镇。
元置宁州,初领安定、定平、襄乐、真宁4县,后废安定、定平、襄乐3县,其地域为州直统。领县只留真宁,隶属陕西行省、巩昌路总帅府。
宋元时,驸马都尉韩崇业携眷云阳公主出任宁州刺史,右仆射张集贤为宁州经略使。抗金名将吴玠、王庶、吴璘先后驻兵宁州。金、蒙曾大战于大昌原。
明时置宁州,领真宁县。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宁县与真宁县分别归属陕西布政使庆阳府,从此不再领县。
清时仍置宁州,初期沿袭明置,隶属陕西布政使庆阳府。清圣祖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析庆阳等四府以置甘肃省,宁州遂属甘肃省。至清代中期,共有襄乐、政平、早社、焦村、太昌、新庄、南义井、凤凰8镇。另有彭原、焦村二驿。
明、清时期,宁县教育相当发达,历次科考进士及第者达数十人。吕经一门三进士;贾瓘“高才积学,卓冠一时”;刘奕煜为道光严师,深受朝野敬重。辛亥革命爆发后,彭四海、汪兆黎等有识之士积极响应,,在湘乐莲花池聚众4000人起义,打响陇东反帝反封建第一枪。

丫丫(2014-09-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