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二)

家乡区县: 甘肃省宁县

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宁州为宁县。初归陇东道(不久改为泾原道)。这一时期,宁县境内战火频仍,迭遭兵燹,封建军阀巧立名目,强取豪夺,百姓抗捐抗税斗争风起云涌。1915年,东南区5000农民包围县城,提出“反对新税,归交农具”的口号,点燃了陇东农民革命斗争的烽火。从此,宁县农民武装起义接连不断,抗税斗争如火如荼。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后,隶属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至民国中期,有19集镇,即:政平、早社、宫河、新庄、太昌、和盛(民国3年由庆阳县归属)、焦村、春荣(一名迕[wu]逭[huan])、良平、米家峪、肖嘴、兴元(一名关邑庙)、南义井、盘克、寨沟子、湘乐、三不同、罗山邬(废)、吉岘(废)。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在今盘克、金村、九岘一带建立新宁县,在杨园子建立第一个红色政权——新宁县政府。后迁至下齐村、湘乐,又移址于九岘梁掌,先后隶属于陕甘边区南区革命委员会、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从此,宁县地区并存宁县、新宁县,沿置至民国38年(公元1949年)。
1949年7月,宁县全境解放,新宁县政府迁至县城,定名宁县人民政府。初隶属于甘肃省陇东专区专员公署,后改名庆阳专区专员公署。
1955年10月15日,因庆阳专区并入平凉而随属平凉专区。
1958年12月,正宁、合水二县并入宁县。县政府驻地为宁县城。
1962年恢复庆阳专区,宁县即随之回属。同时,正宁、合水二县也析复原置。
解放以后,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1949年6月电报指示精神和三原(即原关中)、陇东两地委联席会议决定,新宁县所属原正宁县属地仍归正宁;原宁县属地宫河镇及其所属宫河原,连同“南八社(即疙拉沟南岸的8村庄)”划拨正宁县;原正宁县飞地平子镇及其附近6村庄划拨宁县。宁县原属“北八社(即北柴桥子一带8村庄)”,在此之后为正宁县管辖。此外,肖嘴、吉岘两地区已由合水县接管的现状维持未变。今宁县地域,均为宁州故土。
1962年调整公社规模,在原公社、管理区基础上,将全县划分为32个人民公社,分属于4个区工委管辖,下辖759个生产大队、1543个生产队。
1965年,并马岭入新庄公社,庙花入和盛公社,朱寨、坳马、巩吕入焦村公社,高仓入米桥公社,惠堡入平子公社,院子入早胜公社,政平、秦村入中村公社,荏掌、观音入盘克公社,宇村、石鼓入湘乐公社,梁掌入九岘公社,马堡入城关公社后,全县调整为16个人民公社,下辖213个生产大队。
1978年分设马岭、坳马、新城、石鼓、金村、观音等6个人民公社后,全县共划分为22个人民公社,下辖302个大队。
1982年10月,改城关公社名为新宁,马岭公社名为新华,新城公社名为政平。
1983年底,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行政村,改生产队为自然村。1984年底又改湘乐、平子、早胜、新宁、和盛5乡为镇,并从太昌、新庄两乡分出5个行政村,新设长庆桥镇。1985年全县共分为23个乡(镇),下辖303个行政村,2260个自然村。
2004年,盘克乡撤乡建镇。
2006年,全县撤并5个乡 。新华乡撤乡并入新庄乡,政平乡撤乡并入中村乡,石鼓乡撤乡并入春荣乡,坳马乡撤乡并入焦村乡,观音乡撤乡并入盘克镇。
2008年,新庄乡撤乡建镇。
截止2012年,全县共辖8镇10乡、257个行政村、1799个自然村。

丫丫(2014-09-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