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名胜古迹

家乡区县: 高青县


    狄(翟)城遗址 位于高城镇西关村西北部,呈长方形,属汉代城址。高苑八景之“狄城春雨”既此。据载,西周时,周成王东征,灭蒲姑等五十余国,封姜太公为齐王。后浙江武康封禺山一带的防风氏之后漆姓侵入,建瞍瞒国,又名长狄,国都狄邑(今高城)。秦至隋曾为郡县治所。狄城遗址东西1030米,南北680米。民国初尚存城墙遗迹,50年代仅呈一溜土岗。文化层普遍埋藏在地下2米深左右处。1973年,县文物部门曾在此采集到陶罐口沿,绳纹陶片等物。1990年,被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仲连墓 位于高城西北2.5公里大王村(古称雷野村)东南。据《青州府志》载,鲁仲连墓在高苑县城西北5里。高苑八景之“古墟牧唱”即此。1945年墓尚为方圆数十丈,高约三丈的土冢。到建国后的60年代,冢高约4米。20世纪80年代仅为一高地。1999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仲连晚年隐居在少海,即今马踏湖(锦秋湖)。死后葬在少海北岸狄城境内。明嘉靖年间纂修的《新城县志》载:“桓台锦秋湖畔锦秋庄,稍北有鲁仲连墓,即古狄城旧址,先生逃隐地。”明嘉靖年间纂修的《青州府志》所载地图,在高苑城西北明确标有鲁仲连墓。
     衮龙桥 位于狄城遗址东南角,高城镇北关村村北口。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天下的一次战斗中失利,单人匹马跑到高苑县,县城北的济水河上有一座桥,赵匡胤催马准备过桥南行,不料马失前蹄,赵匡胤滚鞍落马,跌入桥下河滩,河滩内布满荆棘,因赵匡胤是真龙天子,棘神便让棘针倒立朝下,以免伤害天子。因此,后人将这座桥叫做衮龙桥。将这里的荆棘成为顺王棘,现此种荆棘尚存,而现存衮龙桥为明代邑人王宁出资修建,单孔,卷拱系镶边纵联砌石,卷拱跨度2.2米,拱顶至桥面1.45米,桥面用青石板铺成,南北长5.8米,东西宽6.2米,四角各有圆形石基,桥东侧石刻“衮龙桥”三字,因风化严重,已模糊不清。1999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扳倒井 位于狄城遗址东南部,高城镇北关村东。为狄城遗址的附属物,井壁呈倾斜状,高苑八景之一。相传宋太祖赵匡胤从衮龙桥下爬上来后,时值天热,人马俱渴,突然看到东面不远处有一眼砖井,走近一看水质清澈,但没有工具汲水,赵匡胤信口说道“若能将此井扳倒就好了”,他话音刚落,只见井缓缓向西南方向倾斜,清水自然流出,人和马喝足后,井又慢慢立起,但再也恢复不到垂直的程度,后人逐称其为扳倒井,又名龙探井。1999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 又称魁星楼,是古代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有典籍记载,“文昌六官(星)统摄将相,以逮司命司禄,其权极尊”。据此,道教把它奉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为此,历代封建文人对其顶礼膜拜,奉之尤虔。
    据资料记载,青城文昌阁始建于1736年(清乾隆元年),由64个生员捐资修建的,初为文台,置魁星之神于台上。1756年9(清乾隆二十年)夏,建成文昌阁。青城文昌阁位于青城镇旧城大街中心。楼基为砖石结构,四面拱圈门,东西南北两条大道在楼底垂直交叉通过,楼基以上主体为木结构。塔式,三重檐,基座为正方形,高7米,边长10.8米,基座下为宽4米,高5.3米的十字形卷拱门洞。第一层以直径30厘米的圆柱支撑飞檐,二层为暗层,中间以砖砌四壁直达三层,楼顶绿瓦珠顶,楼通高20米,四个高高翘在空中的檐角,皆系有铜铃,微风吹动,“叮咚”悦耳。造型雄伟,工艺精湛。风清日丽时,在三层上往南可望邹平之黄山、青龙山,北可望黄河之水。青城八景之一“高阁晴霞”即此。199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乘城遗址 位于高青县唐坊镇卢家村南2500米处,杜姚沟南侧,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因齐景公有马千驷常猎于此而得名。史载齐桓公时(公元前685~643年)“始置千乘城于古漯水两岸”。西汉时置千乘郡,又置千乘县。《齐记》:千乘城在齐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距二十余里,其一城县治,一城太守治。此二城即千乘县和千乘郡治。东汉永平三年(60年),千乘郡改称千乘国,翌年复为千乘郡。三国魏时置千乘县,西晋时省千乘县。南北朝时复置千乘郡,并移治广饶。遗址应为春秋至南北朝时期,文化层普遍埋藏在3米以下,地表为可耕地。遗址西南部偶有宋元瓦砾发现。1973年曾在遗址出土过战国晚期豆柄;1978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卫灵公墓 位于高青县唐坊镇卫灵公村北,封土底部东西约25米,南北约20米,高约5米。相传为战国时期卫灵公墓葬。春秋战国时,该地属齐国,距卫国都城(今河南濮阳)约300公里,卫灵公因何葬此,无历史记载。《青州府志》有该墓的记载。1978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济城遗址 位于黑里寨镇刘镇村。公元108年,东汉改狄县为临济县,南朝刘宋时期,将临济县迁于县西部的刘家镇,即现在的黑里寨镇刘镇村。遗址城墙走向与刘镇村外围基本吻合,城墙顶端距地面约1.5米。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00米。1957年,村民在村北地下4米处,挖出旧城门桥石及陶罐等文物。1978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摩天岭的传说 传说高苑城西有一土岭,名叫摩天岭,有福之人登岭能摸着天,后代便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相传清代文学家王渔洋的父亲听说摩天岭是块风水宝地,夜间徒步几十里来到摩天岭边,烧香叩拜。他按照规矩双目紧闭,悄悄地爬上摩天岭,摸了大半夜,但是怎么也摸不着天。突然雷雨交加,他觉得摸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睁眼一看,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他信心百倍地回到家,勤勤恳恳地做事,坦坦荡荡地做人,不久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就是一代诗宗王渔洋。
黄河生态绿色观光长廊 黄河流经高青县境46.92公里,大堤两侧密植防护林,形成百里绿色长廊。马扎子和刘春家两座引黄闸处,是临岸观赏黄河的理想地点。马扎子引黄闸处,河道宽阔,水势较平缓。伫立坝头,极目远眺,水天相接,一望无际,令人心旷神怡。近看河水滔滔而去,使人不禁产生“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堤上垂柳成行,绿地如茵,在木李镇和常家镇翟寺村各有浮桥一座,是通往京津和滨州的交通枢纽。既可通行,又可深入主河道欣赏母亲河的丰姿。站在桥边,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可使人想起诗人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
     大芦湖 位于赵店镇正南1公里处,距县城12公里,原湖泊东西长4800米,南北宽2050米,面积11000亩,加上周围涝洼地,整个湖区面积19521亩,湖内常年积水面积约5000亩,平均水深1.2米,最大水深2.5米,是高青县地势最洼处,有“千水归芦”之说。湖内鱼类资源丰富,年产鱼虾20万公斤。1999年前,湖区基本处于原始利用状态,种旱田及蒲苇,夏秋时期,整个湖区芦苇荡一望无际,湖水清澈,各种鸟类云集于此,是休闲观光的绝好去处。
1999年,建大芦湖水库,占地586.7公顷,库容1010万立方米。2000年,淄博市引黄济淄工程重新启动,调蓄水库由桓台新城水库改为高青大芦湖水库,大芦湖水库扩容工程同时启动。2001年9月8日,大芦湖扩容工程完工,工程总库容3028万立方米,其中调节库容2868万立方米,死库容160万立方米,占地560公顷,属中型水库。工程主要有均质土坝和进、出水建筑物组成,围坝总长9850米,最大坝高8.5米,坝顶宽6米。工程主要为引黄济淄供水,日供水能力25万立方米,同时可改善境内农业灌溉条件。
    艾李湖 艾李湖又名天鹅湖,位于县城东北9公里处,北依黄河,总面积33公顷,常年积水,平均水深 1.2米,最深处3米。湖内有两块互不相连的陆地,大的约0.67公顷,小的约0.34公顷,长有芦苇,栖居有野鸭和蛇等野生动物,湖中盛产鱼虾和藕。自1980年起,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上旬有天鹅在湖中越冬。1984年,被国家林业部确定为国家级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
济水 我国古代四大河之一,大约开始于夏朝以前或更早的时期,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发源地称为沇水,东流为济水,济水河道屡经变迁。金以后自汶上至泺口段遂成为汶水为源的大清河,也称北清河,大清河从泺口至入海口一段,略同今黄河道。古济水从泺口至入海口段遂成为泺水为源的小清河。大清河、小清河均为古济水的分支。
     济水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河之一,对我省的古地理起过重大的影响。至今济水古道河床、河岸清晰可辨。我省的一些地名如济南、济北、济阳、济阴、临济、济宁等,都是与济水的相对位置而形成的。
    古济水横穿高青县,由唐口入境,流经河西、程家、小套、大张、堤西李南,由堤西李南北折穿越高城西关,再经高城城里东北角、北关南,至堤上刘、堰头入博兴县境。古济水对我县历史影响极大,济水两岸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因而在西周时就在济水北岸建起鄋瞒国的都邑——狄邑。西汉时在南岸建起被阳城,成为一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济水对高青县的地理也影响极大。不仅河床、河岸悬殊很大,而且土质也截然不同。地下水埋深和含水层也不尽一致。村庄的选择点有明显的区别,大多在沿岸,而河床及冲刷地带则形成大洼而无居民居住。沿岸的村名也多以与济水的相对位置而形成。如唐口、河东、河西、小套、堤西李、堤上刘、付家堤口、堰头等。公元108年,东汉改狄县为临济县,也是因临济水的缘故。青城八景之一的“济水环清”即是说,旧青城县被济水环绕过半,河水清澈,故有“环清”之说。
    古济水横穿我县,虽然自宋熙宁十年(1077年)至今已堙废900多年,但它的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他的遗迹的存在,至今是高青县人民的一大骄傲。
    小清河 开挖于1130~1137年(金天会八年至十五年),其源头为泺水,因北有大清河而得名。建 国前是山东省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航运事业发达,运盐船只不断,又有“盐河”之称。
境内小清河由邹平县李金庄东南入境,经黑里寨镇、花沟镇,于高城镇堰头南1公里出境入博兴,境内河道长46.4公里,河底宽30米,排涝流量560~570立方米/秒,行洪流量900~960立方米/秒,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小清河主要承接上游客水,境内入河支流有中店沟、青胥沟,南岸有胜利河、杏花河。1965年,经省与惠民地区批准,修复小清河大堤。1966年,根据省整体治理规划修筑小清河溢洪堤。2002年,对小清河干流北堤的部分堤段铺筑沥青砼路面。
20世纪70年代前,小清河水源丰富,水质好,鱼虾丰富。70年代后,上游工业发展较快,用水量增加,来水量减少,水源渐枯,小清河变成季节性河道且河水污染严重,水质下降,自然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鱼、虾、蟹几近绝迹。
    支脉河 原名支脉沟。开挖于1473年(明成化九年)。明、清时期多次治理,从渤海湾入海,自成流域。支脉河流经境内花沟、高城2个镇,境内支流有老吉池沟、干河子、干二排、杜姚沟、东干排,为境内南半部的主要排涝河道,对灌溉、改碱都起重要作用。1965年,支脉沟两次改道。1967~1968年,惠民地区按鲁北地区1964年雨型除涝标准进行治理,并将支脉沟改名为支脉河。1979~2002年,分5次治理支脉河。至2004年底,支脉河自庆淄公路庄家桥,向东经吉祥村北、曹家村北、张官村北、新立村南穿唐北路,向东经东刘南、高城南于堰头南入博兴县境。境内长36.5公里,底宽26米,深4~5米,最大流量83立方米/秒,流域面积341平方公里,成为干、支配套,具有防洪、除涝、灌溉、改碱多种功能并独流入海的河道。

萌萌哒的baby(2014-10-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