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花桥是广东省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晚,踏着夜色,游人倾城而出,拥向花桥。花桥是由吴川市梅录镇上隔海村群众装饰的。他们把梅江上一座桥梁点缀得花团锦簇,灯火辉煌,桥头龙飞凤舞,逼真动人,即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远远望去,犹似一条火龙腾出水面,横跨梅江,气势磅礴,无比壮观。走近花桥,桥的两侧,鲜花争妍斗丽,诗书画高悬,彩灯交辉,倒映水中,任人欣赏,随人联想。花桥与泥塑、飘色,被誉为梅录元宵“三绝”,多次被广东电视台摄入荧屏,响誉中内外。
有这么一句话:“春宵一刻值千金。元宵佳节,又是一个吴川人狂欢的火树银花不夜天。”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花桥对吴川的重要性。
“正月十五晚行花桥,买支白花生个仔。”这个吴川人民的风俗习惯来由已久。而今,不仅仅是吴川人游花桥、赏花灯,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赶来吴川一睹风情,更有不少外宾亦慕名而来,这给粤西古镇――梅录增色不少。
吴川花桥有一段古,据说起源于清朝年间,具休为哪个朝代哪一年,现已不可考究。最初的花桥并没有现在的花桥这样五彩缤纷,灯火辉煌。起初是用竹排或小木船连接而形成的上座浮桥,并没有鲜花和灯饰装点。有关它的历史传说各有不同。
花桥原是隔海村群众为过江进城闹元宵而搭起的桥。据说,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连成的一座浮桥,后来因为浮桥危险,就改用竹木搭桥。那时候,因为人们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条桥,拥挤时免不了摩肩擦背,于是又改搭男女二桥,还把女桥盖住,装饰一番,越装越美,便成了“花桥”。
又一传说,很久以前,隔海村群众为了过江闹元宵,每年都用小船或竹排连成一道浮桥,把人们渡过江去。有一年元夜,人们正挤拥着过桥,突然一阵大风把浮桥打翻,人们全部跌落水中,男女老少,哭爹喊儿,十分悲惨。正在这时,忽然一位仙女从天上飘下来,把彩带一挥,彩带立即变成了一道彩虹桥架在江面上,这条桥全是用花编成的,十分美丽,跌落水中的人们立即爬上花桥,没一个人伤亡. 从此以后,隔海村群众为了纪念这位仙女,每逢元宵就仿照这条仙桥的样子用竹木搭桥,然后装饰成了花桥,并在桥头雕造一个仙女的泥塑,以庇佑后世。
有关花桥的历史记载曰。河北上村,梅江横其前,圣庙建其后,景色壮丽,风俗敦厚,一水相隔,小舟驾渡,元宵佳节,赛会中心。清前年间,元宵之夜,有女神送花,浮江而来,降临圣地,洒下花朵,得之财丁兴旺。于是每年元宵节目,架搭花桥,恭迎神驾,造福人民,青年男女,到桥取花,成为吉利象征,红男绿女,携手如来,四方宾客,连袂而至。梅六花桥,名扬遐迩,不知几年几世矣。梅六架彩桥,涧跨长虹,弦歌灿烂,寻踏月追侣之风情,桥内鲜花灿烂,彩旗飘扬,诗画满廊,灯色迷人,身在其中,好似嫦娥临月殿,广寒仙子游蓬莱。人杰逢地灵,桥头泥塑百载傅承不衰,物华耀天宝,神女献花千秋历数常兴,固取吉利,财丁兴旺,善男信女,争先恐后,到檀取花,构成一幅人间天上的图景。正是梅六元宵迷远客,隔海花桥醉游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