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美食(二)——小吃

家乡区县: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

     之前为大家介绍了色香味俱全的羊肉大全,今天为家来介绍一下特色小吃,不要流口水哦!!!

     1.炸羊尾

      简介:内蒙炸羊尾是清真风味的一道甜菜,名为“羊尾”,实际是选用上等质量的红小豆熬煮,经过去皮、洗沙等数道工序,经制成豆沙馅,再挂匀蛋清糊后油炸而成,炸至呈淡黄色时捞出装盘,再撒上白糖即可上桌。此菜的特点是:色泽美观,香甜酥润。此菜始创于清朝末年,原本是用羊尾作馅炸成的,因其油腻且有难吃的膻味,不大受人欢迎,后来厨师将羊尾馅换成了豆沙馅,其形状和颜色都保持原来的样子,则深受欢迎,因此还叫炸羊尾。

    2.炒米

       简介:蒙古语称为蒙古勒巴达,也称包勒圣巴达。就是蒙古米的意思。蒙古族日常的主要食品之一。

      做法:炒米是由糜子米炒熟后碾去外壳而得的米粒。加工方法是将纯净的麻糜子,用水浸泡后,上锅闷蒸,然后在炒锅上炒熟,冷却,去掉外壳。加工好的炒米,色黄而不焦,米坚而不硬,晶莹明亮,泡在奶茶中色味香美,酥香可口。

      推荐理由:由于经过水浸,使糜子皮表层中的水溶性维生素渗透到米粒中,增加了炒米中维生素的含量。又由于蒸炒后迅速冷却干燥,使糊化后的淀粉固定在原有状态,因为炒米是他们的传统食品,在蒙古族家庭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炒米。吃时将米置于碗中,用奶茶泡至柔软时,拌着奶食品吃,或者用白奶油加糖拌着吃,或者用鲜奶煮炒米奶粥吃,也可以煮炒米肉粥吃。也可以干嚼着吃。炒米食水量低,耐贮存。便携带,不易霉坏变质,适应牧区生活的需要。

    3.哈达饼

   简介:哈达饼原产于乌兰哈达地区,现已传播到内蒙古各个地区,其颜色黄白相间,味香甜,薄如纸,层次清晰,到口即化,久贮不坏,携带方便。

   做法:

   (1)  油面和油酥擀成皮,包干果甜馅,烙制而成。

   (2) 制饼坯:将面粉加白油(粗制奶油)或奶油和成酥面。另用面粉和白油及水和成水油面团,然后用水油面包油酥面,擀成圆片成饼坯;

    (3) 制馅:熟面粉加白油、瓜子仁、芝麻、核桃仁、白糖调成甜馅;

    (4) 烹制:饼皮上放馅料抹匀,从两头对卷,再盘成圆饼形,擀成荷叶饼状,放入铛内,用小火烙成虎皮色,烙熟后出铛,切两半或四瓣即成。

    4.对夹

   简介 :对夹源于一种“杈子烧饼”,其用一定比例的油水和面,外用小米面或糜子面擦稣,并涂以酥油,食前火烤片刻既成,内夹熏肉,外焦里嫩,味道极美。

    推荐理由:这种烧饼与普通芝麻烤饼除了在和面和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外,还在于从吊炉取出之后,再摆到一种铁制杈子上,回炉以微火重烤一遍,这样做成的烧饼,外脆内软,别有风味。对夹内的熏肉也十分讲究,精选十几种配料调味,香而不腻。对夹外表金黄,层次分明,具有北方特点,香酥脆,肉细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腻;亦有南方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具有理气、养脾之功效。

   5.筱面窝窝

     简介:莜麦又称燕麦,营养价值高、用途广,且含糖量低。莜麦磨成面后有搓鱼鱼、窝窝、河捞、莜面拨烂子、莜面团团等许多做法,但最常见最好吃的还是莜面窝窝。

     做法:先把小石板上抹上少许的胡麻油,让石板不沾面,把和好的莜面揪成一个个小面团,再把面团在石板上推成薄面片,然后卷成圆筒状。做好的窝窝整整齐齐码在笼屉上,上笼蒸十多分钟即可出锅。吃时蘸一点农家的羊肉沫汤或酸菜汤,甚至是西红柿汤,都滋味绝佳。

    6烧罕鼻

    简介:罕鼻即驼鹿的鼻子。驼鹿又称罕达罕,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鹿,有“森林巨人”之称。主要分布在呼盟大兴安岭森林中。驼鹿的鼻部十分发达耐寒,冬天靠鼻子拔开积雪分路行走。 驼鹿的鼻子皮呈海参颜色,软骨膜连着层层薄薄的肌肉,肉质鲜嫩清脆,含有丰富的骨酸和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罕鼻同熊掌、飞龙被称为大兴安岭中“三绝”,是闻名国内外的山珍之一,可制成“红烧罕鼻”、“清烧麒面”、“烧罕鼻卷风”等,是酒席上闻名中外的八珍名肴之一。

     以上呢,就是内蒙古也是我的家乡比较有特色的小吃,茶余饭后都可以来一个,很美味的哟,有没有心动呀,那就来美丽的大草原游玩吧!!!

EarMetis(2014-04-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