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魏碑位于平度大泽山天柱山南,又称天柱山摩崖石刻,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刻在一块天然巨石上,高3.2米,宽1.5米,阴文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计881个字,碑文1400余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该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镌,碑文记述了其父持节将军兖州刺史南阳公郑羲的生平事迹和著述。因郑羲的谥号为郑文公,故此碑的全称为:“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简称郑文公碑。郑道昭是北魏最著名的书法家,其书写的魏碑体,突出体现了我国书法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故此碑受到古今书法家所推崇。
1984年5月,刘海粟登山为郑碑题词,赞为:“魏碑国宝,绝壁生辉”。天柱山摩崖石刻是我国稀有的书法刻石艺术瑰宝,近几年来,来自中国及日本的游客络绎不绝。 天柱山魏碑又称为下碑,在莱州市文峰山有一内容相似的石碑,通常称为上碑。在天柱山其它地方还有零星石刻分布。
公元511年,郑道昭选择天柱山半山腰一块天然碑状石,稍加琢磨,组织撰刻了“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此碑,碑体略前倾,高3.5米,宽1.5米。文19行,每行50字左右,计881字。碑之内容记载其父郑羲的生平事迹。通篇碑文格调高雅,文采华丽,书法宽博,笔力雄健,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书法艺术。后人称之为《郑文公上碑》。 细读《郑文公上碑》作品的基本笔法,人们可以发现,它上溯先秦笔画浑成、骨力内含的特点,吸收了汉隶的跌宕瑰丽、沉稳又见爽利的姿态。又可以发现,凝重浑朴的隶书风格被清丽飘洒的楷书风格代替,有隶楷过渡的痕迹。如:点画加长,代替撇笔和捺笔,且出锋锐利。欲竖先横,欲横先竖。还可发现,其用笔既有篆法圆转形成的圆笔印象,又有隶法方折形成的方笔感受,方圆兼备,变化多端。 碑的每个字都结体宽博整饬,骨肉匀适,脉络分明,于端庄雄强中复含秀丽,稳健中蕴储飞扬。浑浑千余言,字字不呆,笔笔不苟,通篇透露着荡荡乎君子、穆穆乎仁人的大儒风范。 清代以前,《郑文公上碑》没有得到重视,只是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李清照夫),将郑道昭父子的刻石记入他的权威著作《金石录》中。到了清代,“尊碑、备魏、取隋、卑唐”的主张的提出,象一阵惊雷,震醒了沉闷麻木的书法界,从此突破了贴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书法艺术崐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视野开阔的天地,《郑文公上碑》因而得到尊崇。包世臣评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崐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真文苑奇珍也”;康有为先生说:“刻石如阿房宫,楼阁锦密......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浓姿逸韵,如当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并赞其有“十美”,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近人祝嘉先生的评价是:“其成就决不在王羲之之下,应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 天柱山《郑文公上碑》周围还有众多其它刻石,如:《天柱山铭》、《石室铭》、《上游下息》、《此天柱山之山》...等等。 这些刻石,现锋棱依旧宛然如昔,清晰完好。游人观之,会感到其有一派仙风道骨,浑然而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尘脱俗之境。 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在89岁高龄时专程登上此山,并题写了“瑰玮博达,绝壁生辉”八个大字。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书法界对此也非常尊崇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朱欣欣微信:xinxin1223_
,均以能亲睹此碑为荣。近年临碑观摩者接踵而至,并以此为媒,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