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境汉为南广县地。自唐以后,均因山川险峻而以“高”字命名。据《郡县释名》四川卷下载:高县“治南有眺远山,即云崇冈,其峰最高,登之则四远皆可眺望。旧志所谓崇峦崄者此也,县之名高以是。”
唐初,置羁糜高州。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置高州。
明洪武五年(1372),降高州为高县。
区德十三年4月,复为高州。
清顺治初,降高州为高县。
康熙二十五年(1686),纂修第一部《庆符县志》、《高县志》。
1949年12月11日,张洪湖在高县嘉乐场召开武装起义大会,通告高县和平解放。
1950年,1月8日,高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60年1月7日,庆符县并入高县。
1963年冬,宜宾市大益公社划入高县。
1992年,撤区并乡建设,全县设置12个镇,12个乡。 清末至民间时期,常有文人吟诗作赋,民国25年(1936)成立高县民众教育馆,设于高县柳湖公园。民国时,县人洪小康以人物画,壁画见长,特别是泥塑,纸扎更具一绝,纸扎龙头,七宝寺的“三仙姑”形神兼备,在川南县颇有名气。
1951年冬天始有幻灯,并总结出开展幻灯放映活动经验文章《活跃在山区的一支幻灯队》、《活跃在山区的一支文化轻骑队-大桥幻灯队》,先后在《新华日报》上发表。
80-90年代,诗歌、散文、书画等创作活动活跃,《欢聚在重庆》被北京第八届亚运会组委会收藏。1981年,秦运梁创作的歌曲《小伙儿回娘家》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节日播放,流传较广。1987年7月,独幕话剧《画出阳关》获四川省首届巴蜀之花业余小戏调创作一等奖,演出二等奖,全国首届艺术节演出奖。发掘整理民间童谣161首,民间舞蹈有耍龙灯、耍狮子、车车灯、牛牛灯、连枪花船、芦笙舞等。戏剧团体有高县剧团、高县文艺工作团、高县文艺宣传队、业余川剧团、高县业余广播文工团,前三者现已解散。
报刊主要是《高县报》,创刊于1950年,高县县委宣传部将《工作周刊》扩版为《高县农民报》,1952年改为《高县群众报》1958年10月,更名为《高县报》,1962年停刊,1993年12月复刊,李鹏总理题写报名,每周1期,每期印刷6000-7000份。
高县民风历来古朴淳厚,诸如勤俭相素、尊老爱幼、乐办公益、真诚宽容世代相传。解放后,倡新风、弃陋习,社会新风蔚然兴起,50年代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风气“文化大革命”中新风尚和传流美德同时遭到破坏,正气下降,邪气上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扬高尚,开创新风,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舍已救人 1983年,高县农村妇女夏明齐为救被电击倒的三姐妹,造成终身残废,四川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拾金不昧 1990年11月20日,县城个体户刘贵成在宜宾金江铁路桥下,拾得7千元人民币,就地等待,将钱交还失主。
见义勇为 1990年9月1日,高县实验小学代万安急中生智,将70岁邻家老奶奶从房门紧闭浓烟滚滚的房内救出,四川省学赖宁活动委员会授予代万安“四川省学赖宁活动先进个人”称号和荣誉证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