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烩面:炝锅味道最留恋

家乡区县: 平顶山市叶县

叶县烩面的特点在于“炝”。它把鲜羊肉丝扔进锅里炒,嚓嚓声中,羊肉的味道彻底被炝了出来,然后添加高汤,汤沸煮面。炝锅,是叶县烩面最与众不同之处。羊肉的醇香,经炝锅后彻底融进这碗汤里。叶县人在外,总是很自豪地说:“还是俺叶县的炝锅烩面好吃。” □记者吕占伟

筋道的面条、香浓的肉汤加上秘制的辣酱,一碗烩面可以让食客大快朵颐。本报记者彭程摄

游明代县衙,吃叶县烩面,是初到叶县的外地游客足底和舌尖上的梦幻之旅。

一碗肉香四溢、筋道爽口的烩面入胃,那浓浓的炝锅味游走在舌尖,一如叶县人热情、实在的性格,在心头经久不散;香辣的烩面汤里,沉淀下来的是漂泊在外的叶县人心头那浓得难以化开的思乡情结。

与主流的郑州烩面相比,叶县烩面自然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面坯还是手工的好

叶县马庄回族乡李庄村,一家普通的烩面馆。8月21日上午9时,店里还没有客人,记者进门时,两个结实的伙计把手埋进面缸里,闷头揉面。

现在,拉烩面的面坯早已进入机械流水线。然而,现代工艺提高了产量,却降低了质量。店老板马军感叹:搅面机只消10分钟,就把烩面坯轧出来了,可机器到底比不上手工,前者味道偏涩,后者更加筋道。在马军的店里,和面的伙计一大早就来到店里,要赶在中午客人来之前,和好20多公斤面。

叶县烩面保留了手工和面的传统。那么,它是如何用手工做出来的呢?店伙计向记者介绍:选上等小麦面粉,将水与面、盐与水各按适当比例混合,先把面搓成絮状,然后用力揉,待面皮光色亮润,盖上湿布,再分成一两左右的面坯,用擀杖擀成椭圆形面片,两面抹上小磨芝麻香油,然后,将一块块油光光、白亮亮的烩面坯叠放入盘。其标准要体现三个字:柔、韧、光。

工艺如此,但面坯的质量仍然取决于经验。譬如,和面的水温必须因季节而异。伙计说,春季,十几摄氏度的水温就行;夏天特别是伏天,用凉水饧面,面坯成形比较快。所谓饧面,就是把和好的面在不通风处放一会儿,然后才“塑形”,为的是煮出的面更软嫩。10月,30~35摄氏度的水温足够,啥概念呢?将手插进面水里,感觉不冷不热正好,这样饧出来的面如同一条绳子,不易断;冬季下雪天,手插进面水里感到比常温略高一些即可。

在30年前,一块面坯重1.6两,做出来的面坯要过秤,不合斤两的一律罚钱,4块面坯做一碗烩面,也就是说,一碗烩面6.4两。“现在早没那么讲究了,一碗烩面用3块面坯就够了,当然,面坯也不能太大,太大不易拉薄,面煮熟后颜色发乌。”伙计笑着说。

全羊骨熬汤不用肉 一碗烩面的味道基础,在它的汤里。恰如河南人常说的:唱戏的腔,烩面的汤。

时近中午,食客渐渐盈门,厨房里飘出来诱人的羊肉香。锅中的汤水白嫩厚实,如牛之乳汁。马军说,汤是用羊骨头、羊蹄加适量的水,在大铁锅里熬制8个多小时而成。

羊骨,必须是全羊骨架,一副几十斤的羊骨置入清水锅里大火煮,两个小时后,将浮沫撇干净,放调料提味。调料主要有:大茴香、花椒、姜、胡椒等。然后,武火烧溢,至嘭嘭作响,改文火炖之。数小时后,汤浓如奶,满屋醇香。

熬汤的伙计说,一锅合格的羊骨头汤要煮上七八个小时,但骨头不能煮得发黑,汤以浓白为宜。高汤每天都得将羊骨头清一清,刮一刮锅,次早再续骨头,再添水熬汤。

熬汤须经过“三沫”。伙计说,这第一沫是血沫,旺火熬尽羊骨头里的血后,用笊篱捞净;第二沫是水沫,不用理会;第三沫是油沫,锅内一看到油沫,就表示这汤熬成了。

最具特色还在“炝”

油锅热了,50多岁的烩面师傅将羊肉丝丢进锅里,嚓一声,锅铲上下飞舞,羊肉的香味立刻窜入鼻孔。

炝锅,是将姜、葱、辣椒末或其他带有香味的调料放入烧热的底油锅中煸炒出香味,其中的葱、姜、蒜可解腥去邪、增香提味。一道菜肴的味道好坏,炝锅非常关键,以炝锅为特色的叶县烩面更是如此。

炝锅师傅说,叶县烩面的炝锅底料是葱、姜,切成细末,易于受热出味。炝锅时油温必须适中。葱、姜均为含有挥发性气味物质,它们的酶活性最适宜温度为30℃~50℃。因此,在炝锅时,锅内下入底油后,油温至30℃~50℃时,下入葱、姜末,通过炝锅的作用使香气充分挥发出来,并融于油脂中,从而使油脂具有强烈的香辛气味,对羊肉起到解腥除异味、增香提味的作用。油温太低,香气不浓,并延长加热时间,引起其他化学变化,达不到炝锅效果;油温过高,使葱、姜骤然受高温而焦煳,使底油色泽变得灰暗,菜肴有煳斑,因而影响质量。

尽管如此,炝锅时仍然要用旺火。只有在旺火情况下,放进炝锅原料,温度才会马上上升,挥发性香气物质才会大量溢出,与油脂相结合,紧接着下入羊肉等主料、配料,从而达到炝锅的最佳效果。

羊油、牛油、色拉油、鸡油都可以作为炝锅油。配菜方面,海鲜和大白菜容易夺味,叶县烩面一般不放,放的是油菜或小白菜。

烩面是河南名吃。主流的郑州“萧记”“合记”做法是:煮好高汤,烩面下进高汤里,盛出后,汤面上点缀几块羊肉片,彼此不同仅在高汤的熬法。叶县烩面与这种工艺不同,它把鲜羊肉丝扔进锅里炒,嚓嚓声中,羊肉的味道彻底被炝了出来,添加高汤,汤沸煮面。炝锅,是叶县烩面最与众不同之处。羊肉的醇香,经炝锅后彻底融进这碗汤里。叶县人在外,总是很自豪地说:“还是俺叶县的炝锅烩面好吃。”

吃得满头流汗浑然不觉 看烩面下锅,是一种视觉享受。

一般来说,只有高手才能站锅前。大师傅下面犹如艺术表演:两手拿起巴掌大的面坯,双臂张开,一拉、二摔、三扯、四撕,胳膊上下左右翻动,长长的面片在怀里翻飞起舞,令人眼花缭乱,立时便成了宽如指、薄如纸的丈余长的面片儿。饭未到口,眼福先饱。转眼间,面片儿就入了锅,下入滚羊肉汤中一滚,往锅内下一些青菜(菠菜最佳,小白菜次之),两滚即熟,继而摆上海碗,碗内放入少许味精,盛少许羊肉汤,捞入面片儿,再配上香菜,浇上鲜红的辣椒油,白者青白,红者艳红,真堪称美食一绝。

看到记者欣赏厨师的拉面手艺入迷,店老板笑着介绍说,店里的俩厨师都是他高薪聘请来的拉面高手,那厚薄均匀、二指见宽、三尺见长的面片甩起来不挨地、不断裂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全在熟能生巧。

青菜放到锅中后,加两次凉水压住滚水后,烩面出锅了。这边盛面的托盘刚备好,那边就有食客在催了。

盛面的碗也有讲究,都是陶瓷大碗,为何要用这么大的碗呢?据说,河南地处中原,以农业为主,需要体力劳动,从祖辈那里沿袭了大碗吃饭,大碗喝酒,大力气做事,大胸襟待人的习惯。另外,叶县人好客,不会花言巧语,唯恐来客客气吃不饱,总是笑呵呵地问长问短,变着法地给客人添饭,唯恐怠慢客人。

把面端到桌上,真正的老客人是不急于用筷子搅动碗中的面的,而是先闻一下满碗的香味,然后喝上几口清香的羊肉汤,再用筷子搅动碗中的面,挑起面来放入嘴中吸溜开吃。喜欢吃辣椒的还会放上特制的辣椒,这特制的辣椒也是叶县烩面中不可缺少的,它是用羊肉炸出的油和上辣椒面而成,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配上烩面的味道,那种滋味真的无法比拟,即使一个个辣得满头流汗也浑然不觉,用“过瘾”这两个字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

“外地人对叶县烩面的评价是‘炝锅烩面加上青菜和辣椒油,吃着爽口开胃,不腻不膻’。”叶县民族宗教局原局长法国强引用一名武汉籍食客的话说。法国强在任时,曾接待过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客人,他们吃了叶县烩面之后,都直跷大拇指,直言叶县的炝锅烩面很有味道,对那股刺激味蕾的炝锅羊肉味印象深刻。

一碗烩面散发淡淡乡愁

关于河南烩面的来历,众说纷纭,坊间不乏民间传说。

叶县烩面又是如何产生的?法国强对叶县民间文化素有研究,他经过多方考察发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叶县回民食堂逐渐诞生出正宗的叶县炝锅烩面,杨文喜等几名匠心独运的厨师将炝锅面的做法和烩面的做法相结合,创造出了炝锅烩面。改革开放后,炝锅烩面被推上市场化的道路,一带二,二传四,叶县烩面就做成了地方特色。

8月21日下午,记者在叶县马庄回族乡马庄村见到了69岁的回族老汉杨文喜。花白的胡须,精神矍铄,他跟普通农家老汉没两样。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他在叶县回民食堂短暂干过厨师,当时的回民食堂就在叶廉路北边的中岗附近,和老长春饭店是隔壁。1979年秋,杨文喜离开回民食堂,先后供职于老长春饭店和原平顶山灯泡厂食堂,此后回老家开了不到一年的烩面馆,如今在家务农,有30年不做烩面了。

在杨文喜的记忆中,叶县回民食堂一开始主营炝锅面。后来,食堂里有厨师在郑州学了做烩面的方法后,将其带入食堂的食谱。慢慢地,他和几名厨师在炝锅面的基础上,摸索着将做烩面的方法加入其中,并自己熬制辣椒油,食客一吃,赞不绝口。他自称从未去过郑州,也未吃过郑州烩面,在他的记忆中,烩面的做法是大锅炒菜,炒好后,开始煮烩面,煮好后将烩面捞出,浇上炒好的菜,基本就是捞烩面的做法。

为何想到用炝锅的方法做烩面?杨文喜解释说,首先,羊肉是绝佳的食疗保健品。羊肉能活腰膝,壮筋骨,厚肠胃,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羊肉只有经过合适的烹饪方法才能发挥食补作用,同时为了兼顾口味,还要除其腥膻,于是他们就根据做炝锅面的经验,用葱、姜等常用的炝锅底料爆炒羊肉,解羊肉之腥邪,增香提味,又引入了烩面的做法,创制了独特的炝锅烩面。

杨文喜还认为,叶县烩面是以羊肉的品质(老、嫩、肥、瘦)配以不同火候爆炒出味的,以纯羊骨熬制的汤下面煮熟,加五味料后食用,面中营养丰富,避免了一般羊肉烩面在面煮熟后捞出来直接冲汤造成的营养流失。

杨文喜说,他以前炝锅的时候用的是生鲜的山羊肉,肉切得薄溜溜的,在热锅里爆炒,再用滚水烫一下,继而放入十三香、胡椒粉、葱、姜等出味。炝锅时,舀油少许,炝的时间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全凭眼力,在热锅里面扑棱几下后,葱、姜一放就该续水了,此时的汤在锅里是处于煮沸状态的,继而开始拉面。味精则等烩面盛到碗里后再放,然后撒上香菜,就可以吃了。要是再淋点小磨香油,味道会更美。此外,菠菜、小白菜也可以放入烩面中。

如今的烩面已成为叶县地方特色饮食,融入了叶县人浓浓的乡情和老一辈人经历的沧桑。不论你走到哪里,有平顶山人的地方,就会有叶县烩面的芳香,它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符号、一种寄托、一种乡情。

康琳琳(2014-10-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