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的历史(1739-1961)
乾隆四至十三年(1739~1748)
乾隆四年(1739)兴修万工堰,分衡河水西流入渠,每岁派款雇修,历九年未成。乾隆十三年(1748),知州刘士夫到任勘察,捐养廉金三百,筹集资金,另派督工,授以规划,渐引渐垦,经三年成渠1260丈,灌田2000余亩。 乾隆二十年(1755)
重修万春堤(古石堤),长210丈。15年后又增高5尺。 乾隆三十五年(1770)
五、六月洪水入城,汇积东关,不能泄。次日巳刻(9~11时)决惠壑堤。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兴安州升为兴安府,领六县二厅,以本州地并汉阴地,在府城设安康县。 乾隆五十二年(1787)
乾隆三十七、三十八年,四川、湖北流民络绎徙流安康,栖谷依岩,开垦度日。湖南、河南、江西、甘肃等地贫民,携家室来川道两山垦荒。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兴安府各县查报户口共380125人,安康县129575人。 嘉庆元年(1796)
三月十日,襄阳白莲教王聪儿起义。十月,达州白莲教入安康境内。冯得仕、林开泰聚众响应,从者3000余人,驻扎安岭、将军山。清军合兵围剿,激战数日,起义军失败。 嘉庆二年(1797)
三月,王聪儿、姚之富率白莲教起义军,突破清军封锁,进入白河、旬阳,转至安康。九月,与川北入陕李全起义军在兴安府汉江南会合,活动于安康、平利、紫阳、岚皋一带。十二月,起义军一部攻兴安,渡汉江北上。
嘉庆十三年至十六年(1808~1811) 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老城,经四年竣工。
此年,知府叶世倬为《蚕桑须知》作序,推行植桑、饲蚕、烘茧、缫丝之法,劝谕绅民兴桑养蚕,优奖广植桑树,勤于饲养者。
此年,全县人口203579人,其中客籍49243人,僧道452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