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属陕西省西安市辖县,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东西和户县、眉县接壤。距西安市区 78公里。以山曲水折而得名。地处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面积2974平方公里。
1 历史沿革
尧舜时代(约前24世纪)传说周至地属骆国。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属京畿地。
春秋秦襄公八年~孝公十二年(前770~前350)周至地为秦国管辖。
战国秦孝公十二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前350~前222)周至地属武功。
秦(前221~前206)周至属内史。
西汉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周至属雍国。二年(前205)周至改属中地郡。汉高祖九年(前198)改属左内史。建元六年(前135)改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置周至县,治所设在今终南镇,属右扶风。
东汉建武三年(27)周至县并入武功县,隶扶风郡。
西晋建兴元年(313)复置周至县,隶扶风郡。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武功县并入周至县,隶扶风郡。太和十一年(487),复从周至县析出原武功县,周至县仍属扶风郡。
西魏仍依北魏旧制。
北周明帝二年(558)周至属终南郡。郡址在今终南镇。天和二年(567)析终南郡,于故址终南镇置恒州,周至属其治。又从周至分出仓城、温汤县,周至县治所迁至今户县甘河乡附近,仓城县治所设在今竹峪乡仓峪村附近,温汤县治所设在今广济乡暖泉村,3县均隶恒州。建德三年(574)周至县迁治所于今址。于恒州下置周南郡,郡治在今二曲镇,辖周至、仓城、温汤县。大象二年(580)仓城、温汤县并入周至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周南郡,周至县改隶京兆郡。
唐武德三年(620)废恒州,周至县改隶稷州。析出周至县东部地域(涝河以西黑河以东)置终南县,治所在今终南镇,隶雍州。贞观元年(627)废稷州,周至、终南县同隶雍州。贞观八年(634)废终南县,仍归周至,隶雍州。天授二年(691)置稷州,周至县属之。大足元年(701)废稷州,周至县改隶雍州。天宝元年(742)周至县改名宜寿县,隶雍州。至德二年(757)撤销宜寿县,恢复周至县,改隶京兆府。乾宁二年(895)属京兆府乾州管辖。天复元年(901)周至县改隶凤翔府。
后梁开平二年(908)改京兆府为大安府,周至县属之。
后唐同光元年(923)隶凤翔府;三年(925)改隶凤翔府。
后晋后汉、后周均依后唐旧制。
北宋大观元年(1107)于终南镇设清平军,并划出周至东部设终南县,军、县治所均在终南镇,隶京兆府,周至县仍隶凤翔府。
金贞祐四年(1216)于县城东辛家寨村置恒州,辖周至、终南、眉县,隶凤翔府。
元至元初年(1264~1278)废恒州,终南县并入周至县,属凤翔府。十六年(1279),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周至属之。皇庆元年(1312)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周至属之。
明洪武二年(1369)三月奉元路易名西安府,周至属之。
清顺治元年(1644)周至属西安府治。
民国3年(1914)废府设道,周至属关中道。民国11年(1922)周至县由陕西省直辖。民国24年(1935)周至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改隶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30日周至县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周至归咸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下简称咸阳专署)管辖。1953年咸阳专署撤销,周至县改由宝鸡专署管辖。1956年撤销专署,周至由陕西省直辖。1958年眉县并入周至县。1961年复设咸阳专署,从周至析出眉县,周至归咸阳市辖。不久又改隶咸阳专署。1968年咸阳专署改为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周至归其管辖。1984年周至县改属西安市管辖。
2 简要介绍
周至县南依秦岭,北濒渭水,襟山带河,以山重水复而得名,素有“金周至”之美誉。境内有道教文化发祥地、世称“天下第一福地”的楼观台,《长恨歌》诞生地仙游寺,世界第一大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积雪六月天”的秦岭主峰太白山等。周至县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西安市区最大的供水基地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辖22镇376个行政村,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灌溉面积53万亩),常用耕地50万亩,全县总人口67.4万(农业人口59万人)人。[1]
3 经济状况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周至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抓好经济建设、民生工程和安全稳定工作,积极应对洪涝灾害,自加压力,顽强拼搏,全县经济社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6.27亿元,较上年增长1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5亿元,较上年增长52.5%;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18亿元,较上年增长2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46亿元,较上年增长3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21亿元,较上年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52亿元,较上年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53元,较上年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6615元,较上年增长26.3%;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实现增加值37.3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6.35%。
[2]
4 地理气候
周至县属西安市辖县,北濒渭水,南依秦岭,东西和户县、眉县接壤。距西安市区 78公里 。域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区占76.4%,为千里秦岭最雄伟且资源丰富的一段。北部是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川,土肥水美。南部是重峦叠障、具有神奇色彩的秦岭山脉。山、川、塬、滩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 13.2℃。
5 各类资源
农业资源: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带、北部沿渭蔬菜花卉带,发展城郊型农业。是猕猴桃作为立县产业来发展,人工栽植面积1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和唯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培育的猕猴桃优质品种“秦美”、“亚特”通过国家鉴定并分获金、银奖,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
旅游资源:周至历史悠久,山水擅关中第一,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颇多,人文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汉家离宫,唐家园林,星罗棋布。道文化发祥地——楼观台是老子讲授《道德经》之地,世称“天下第一福地”,现有古迹60余处,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黑水河畔的仙游寺,千古绝唱《长恨歌》诞生于此,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法王塔,以隋代佛舍利的出土而扬名海内外。“积雪六月天”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 3767米 ,原始森林、高山湖泊神奇秀美,珍稀动物种类繁多,素有“北方的西双版纳”、“亚洲动植物园”。还有伯夷、叔奇隐居的首阳山,李白秋访的玉真观,马召南塬的古战场,南通马蜀的古栈道,都蕴留着历史名人的足迹韵事,也流传着神奇美妙的美丽传说,吸引着大批中外宾客观光旅游。
水及水力资源:水及水力资源是大自然赋予周至人民的独特优势,秦岭北麓的“九口十八峪”,大小52条峪沟,形成平原15条河流,年径流量9. 7亿立方米 ,水力资源蕴藏量45万千瓦,地下水补给量充足,总量达3. 2亿立方米 ,为灌溉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热资源:县内分布着秦岭山前断裂带、渭河断陷盆地中的近东西向断裂带及北西向的哑柏——马召断裂带,这三大断裂带控制着地层地热的分布,并起主要的导热的储热作用,区域地热水储存量相当大,且补给来源充足。现已在楼观台、镇丰、哑柏成井3处,马召、西楼及镇东井沟凹地也具有良好的地热开发前景。
周至县
植物资源:周至县林区地跨秦岭南北,南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有林地238.85万亩,占西安市的55.6%,主要分布在山区。畜牧草场96万余亩,是发展肉牛的良好天然基地。
动物资源:周至县林区为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林中动物270余种。其中兽类有黑熊、金钱豹、青羊、黄羊、鹿、麝、狐狸、野猪、獾等达40余种;乌类有锦鸡、环颈雉、白脸山雀、斑啄木、松花鸡、长尾兰鹊、黄鹊、麻鹊、喜鹊等230余种。珍贵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金毛扭角羚等,二类保护动物大鲵、金钱豹、斑羚、小熊猫、锦鸡等,三类保护动物林麝、豹猫等。
6 农业和农村经济
猕猴桃总产35万吨,同比增长16%;产值达21亿元,同比增长28%。猕猴桃主题公园核心区面积达到3200亩,5400平方米温室大棚投入使用;投资4亿元的联想集团猕猴桃产业链项目进展顺利;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周至猕猴桃产销年会。西安周至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249亩;沿渭5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取得新成绩。容器育苗发展规模超过1.1万亩,亩均收入10万元以上。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1个省级和3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
7 工业生产
集贤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集贤产业园科技大道、振兴路(一期)建成通车,标准化厂房正在建设。入园企业达到54家,总投资66.17亿元。其中,秦翔科技、周开电器(二期)等7家企业建成投产,年产值3.85亿元;西友安防、松田板业等6家企业即将建成,西安天亿、中晟包装等13家企业正在建设。总面积5平方公里的曲江·周至有机食品示范园区10月26日奠基,计划投资4.95亿元和1.79亿元的西安雪榕食用菌基地项目、陕西荣氏饮品加工项目动工建设。全县新增8户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25户。喜神食品公司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醪糟罐头生产企业,上格之路生物制药跻身全国农药制剂8强行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