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县有回、汉、藏、撒拉等12个民族,因回族人最多也是青海的回族之乡。
青海回族的社会习俗
青海回族婚俗深受伊斯兰教法的影响,许多程序仍按教法规定进行。不过早婚、一夫多妻制等一些违背婚姻法的陈规陋习,基本上已消失了。青海回族的家庭,多为夫妻和子女组成的小家庭,但在农村和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也有祖孙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在家中,辈份最高的男子是家长,享有声望,拥有实权。回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在青海回族中形成与保留着尊敬老人、爱护少小的美德。凡亲朋、熟人见面,既不作揖下跪,更不上前叩头,只行说“赛俩目”礼。
青海回族的生活习俗
回族的男人,一般头戴回回帽,从颜色上看,有无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数喜欢戴白帽。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很讲究。一般都头戴白色圆撮口帽,搭盖头。回族在饮食上有许多讲究和忌讳。这些习俗,盖源于伊斯兰教。回民所吃的牛、羊、鸡、鸭等可食畜、禽,一般都请阿訇宰杀,在特殊情况下也请懂得宰牲戒规的回民宰杀。回族还有喝盖碗茶、糖茶的嗜好。青海的回族,主要居住在河湟谷地一带的山乡城镇。由于回族长期同汉族杂居,他们的住居和汉族相差无几。在农村大都是平顶庄廓,在城镇多四合院。 青海回族喜居独院,院中辟有花园,育花种树,幽雅清静。屋内不张贴画有人像及动物的画儿及照片,以避崇拜偶像之嫌。喜挂阿、汉文中堂条幅、圣地卡尔白图及山水画。来客必让到上席,敬以茶饭,不到饭饱茶足,主人会轮流敬让不止。客人不能有任何客套,否则主人会认为你为人不直爽或瞧不起人。在吃油饼、饼子时,先掰开再吃,不能拿起就用口咬;舀饭菜要顺着倒,不能反手倒;遇到讲究较严的家庭,不能抽烟,更不能喝酒。
青海回族的节日
青海回族同各地回族一样,以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为自己的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要算“尔的”节(开斋节)。
尔的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为庆祝一年一度的斋月结束而举行的盛大会礼和其它庆祝活动,一般为三天。每逢节日这天,男人们一早起来,沐浴洁身,穿戴一新,先在家里念颂几段《古兰经》,后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妇女们一起床就开始准备丰盛的饭菜,等候亲戚朋友们光临。
节日的三天里,每个回族聚居的街巷、村庄里,人人携带礼物串亲访友,家家备下美食迎接客人。人们见面互道“色兰”,共祝平安,席间开怀畅谈,交流感情,充满着互尊互敬,团结友爱的气氛。在节日里,有兄弟民族的人前去祝福,大家俨然一家亲人。
尔的节的食品丰富多彩,值得一提的是花花、馓子、油果、蜜馓、油香等名目繁多的油炸面食。其中,特别是花花。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们,仅以面粉加几样简单的食色为原料,即可做出披头菊、牡丹花、佛手果、凤凰展翅、鸳鸯戏水等五六十种以上的各式花花。这些花花看起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吃起来脆酥适度,香甜可口。叫人看得眼花缭乱,欲食而舍不得下口。难怪有人称赞说,青海回族的花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看看它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圣纪节是穆圣的生辰和祭日,青海回族中的老教各派都遵行这个节日。圣纪节也是三天,一般在各自的清真寺里举行。圣纪节仪式的程序分为开经、颂经、完经三部分。从开经的头一天开始,十数名或更多的阿訇聚集一起,齐声高颂《古兰经》、《甘罗提》、《冥沙日》,赞主赞圣,并讲授经典与教义。届时,所属男女老幼都自愿到清真寺跪听,诚心祈祷,以求吉利。其间,寺里宰牛宰羊、炸油香、蒸馍馍,准备好丰盛的熬肉、杂碎、稀粥饭等招待所有来人,每天如此。临走时,还给每人奉送一双大油香,一块牛肉份子,以带给全家人“口到”。
青海回族的婚嫁
男女订婚的手续十分复杂。男方送了问包、茶包、彩礼等多次礼后,女方倒了果子茶,才算是订了亲。订婚后,即选定日子(一般为主麻尔日)举行婚礼。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女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催妆礼"。结婚那天,男方要去车接新娘。新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送亲宜早不宜迟,把新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大门。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婚礼是由阿訇主持的。这天,由新郎,陪客以及新郎的叔叔、舅舅、兄弟等亲人组成的迎亲队到女方家里念“尼卡海”。仪式一开始,阿訇首先要当众令新郎背颂信仰箴言,提出有关宗教常识的一些问题让其回答,然后问长辈及新郎新娘是否真心同意这门亲事;最后念“尼卡海”──以阿拉伯语宣布他们的婚姻合法,并向新人祝福。于是,撒核桃枣儿,宴席开始。
青海回族民俗,宴席三天没大小。新婚之夜,亲戚邻友们要来戏新人,谓之“闹床”。年青人撕光窗纸,乱扔炮杖,以及做其它恶作剧,不到心满意足,不罢休。化隆、平安、民和、湟中等地的回族的新婚之夜,还有民间歌手来演唱宴席曲。他们载歌载舞,唱古颂今,直至更深夜静,方兴尽而散。最有趣的,还是戏公婆一幕。新媳妇莅临之日,客人们以锅灰、墨汁,甚至各色油漆把公婆的脸涂成五颜六色,拉着他们到处游转亮相,以示“祝贺”。乡村里的戏公婆更富“戏剧性”:人们给公婆戴上萝卜圈圈做成的眼镜和破草帽,翻穿又破又烂的白板皮袄,令其倒骑着牛,然后拉着游转。
青海回族农村中,还有一家有事全庄帮的习俗。如女方送亲的人马到来后,要在亲家家里住上一两天,期间,他们不光受到亲家的热情接待,还要受到亲家的亲戚们的轮流款待,到夜间留宿于各个亲戚家中,热情照料。
青海回族的饮食
青海回族以面粉为主食,特别喜食牛羊肉。回族喜欢喝茶,冰糖桂元盖碗茶,熬茯茶和奶茶,则是他们所喜好和经常用以待客的最佳饮料。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回族妇女做的各类馍馍,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油焜锅、大锅盔、油饼儿、花卷儿、疙瘩儿,以及油香、花花、馓子等食品脆生酥香,其色香味均可与高级面包媲美。所做的大米饭浇上清油,黄橙橙,香喷喷。回族的家庭饮食一般是揪片子、旗花汤、寸寸面、羊肉面片、拉面、哨子面、汤面条、大米饭、蒸馍、香豆花卷、长面、糖饺、包子、熬肉,米饭等。产豆类的地方,还吃豆面搅团和豆面馓饭,佐以酸菜、浆水、辣子等,别有一番风味。 回族人民正宗的家庭宴席是“九碗三行”。宴席上的菜,全部是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并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
风味小吃有拌面、炒面、烩面、打卤面、锅贴、饺子、包子、馄饨、油糕、凉粉、凉皮子、糖酥馍、麻花等,以其卫生、经济、可口而深受各族人民欢迎;另外,手抓羊肉、羊肉泡馍、粉汤、烩牛羊肉、香酥羊肉、夹沙肉、黄焖羊肉等,独具风味,是流行西北地区的回民传统佳肴。
青海回族的烹饪技术高超,他们以牛羊肉为主料,可以炒出上百种以上的佳肴。具有代表性的系列菜,就是西宁的“八盘”,主要菜有:酸辣里脊、烧羊筋、糊羊(牛)肉、手抓羊肉、高虾汤、苏合丸、炒鸡肉、肉炒兰片、后四碗等。其中有些菜可以适当变更,但主菜烧羊筋、手抓羊肉、鸡肉、里脊一般不变,并且一道菜都有自己的用料和烹饪特色。因此,“吃八盘”已成为青海回族人中“吃宴席”的代名词,也成为回族独有的一整套菜肴。
近年来,青海的饮食业发展很快,有不少善于经营而又娴熟烹饪的城镇回族市民,在这里找到了一条赖以致富的门路。他们或联合开馆,或个体经营,从繁华的西宁到边远的州县小镇,在通往四面八方的公路沿线站口,到处开着挂篮布招儿的清真饭馆。他们所经营的炒面片、炮杖面、拉面、干拦、大卤面、大饼粉汤等快餐,以及各类大众饭菜,以价格低廉、实用合口,赢得各族顾客的赞誉。至于西宁街头的地方风味小吃,则几乎为西宁回族所包办,如有名的马杂碎,冶全羊、陈甜醅,以及冰糖热冬果、全醪糟、酿皮、凉面、炒凉粉、温面、烤羊肉,还有万盛马糕点、马如意包子、门源奶皮等,无不质优价廉,人人爱吃。
青海回族的禁忌
回族按伊斯兰教规严禁如下食品:猪肉,自然死亡动物肉、血,宰杀时未念“奉安拉尊名”的羊,忌食马、驴、骡肉和一切不反刍动物肉;宰牛、羊、鸡、鸭时,忌说“杀”、“死”、应说“宰”、“完了”。忌用反手舀饭、倒水,吃油香、烙饼不掰开不能进口;不食非清真灶做的饭;不经主人同意,他人不得在其井内、缸中打水,桶内剩水不能倒回井中;禁烟、酒。斋戒时,不准用食品开玩笑;家中不张贴悬挂有眼睛的动物图案、画页。回族人家死了人,叫做“无常”,男子称“归真”,不准‘说“死”。而且一般都要速葬,送葬后,根据经济条件施舍财产,宰杀牛羊,做油香让众人来吃。丧事不送花圈、挽幛之类东西。到清真寺不能吸烟、喧哗、歌唱,如遇礼拜,不偷看、取笑,或在其面前走动、站立。不准践踏其坟墓,更忌在坟园养猪、解手。
青海回族的宗教信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要求每个教徒必须遵守最基本的宗教制度,即所谓的“念、礼、斋、课、朝”五功。伊斯兰教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主要派别——逊尼派和什叶派。作为“正统派”的逊尼派,后来又出现了四大教律学派,即哈乃斐派、沙斐仪派、马立克派、派罕巨里派。“格底木”是回族中信徒较为众多的一个教派。回族的民间信仰有吃都哇,也作“都阿”,阿拉伯语,意为祈祷、祷告,这里引伸为“药”;上拱拜,青海回族中属于信仰门宦教民的一种习俗;日常诸忌有:言及人(尤其是本教门内的人)的生死,忌说“死”字,常以“殁”、“口还”、“无常”等词代之;宰牲惯以“宰”、“使还”等词称呼,忌用“杀”字,宰后断气只说“定了”,忌说“死了”;进入清真寺、参加葬礼、“亥亭”等具有宗教色彩的一些活动,忌敞胸露体、不戴帽子。
青海回族的服饰
回族的先民进入中原后,服饰与汉人有较大的差异,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慢慢相同了。现在,只有在回比较集中的地区,其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回族的男人,一般头戴白色平顶回回帽,从颜色上看,有无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数喜欢戴白帽,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还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区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欢戴绵帽子,头上仍戴一顶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对绣花的青耳套(棉制或皮制)。上衣一般喜欢穿双襟白衬杉,外套黑色或棕色的坎肩,有的还喜欢穿白裤子,白袜子,显得十分整洁、明快、庄重。
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特别是回族男的在白衬衫上套一件青坎肩,对比强烈,清新悦目,显得尤为清雅庄重。到了严冬,穿了棉坎肩或皮坎肩,再穿上罩衣,舒适方便,保暖而不显臃肿。高寒地区的回族还喜欢穿二毛皮衣、胎皮衣和老羊皮大衣。
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很讲究。一般都头戴白色圆撮口帽,搭盖头。戴盖头的习俗,源于阿拉伯国家,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缺乏,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俗。盖头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嵌金边,上绣素雅花草图案;已婚妇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头;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处。回族妇女一般都穿大襟衣服。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绣花,而且喜欢佩戴金银手镯、耳环、戒指,有的还点额,染指甲。看上去清新、秀丽、俊美。
近年来,城市的回族,特别是青年人,也和汉族一样,有不少人已喜着新潮时装,讲求款式新颖别致,色彩艳丽多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