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追赠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孔子去世,弟子心丧三年,庐于墓旁者百余室,因名其地为“孔里”,并各植树一棵。孔子后裔承继其儒学,为名相、博士、大儒。台湾之孔垂长先生,为其79代嫡孙。孔子是教育家、亦是政治家,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追封追谥。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褒成”褒奖其功劳,“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乾封元年(西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武周天绶元年(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这儿的“王”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文宣公为衍圣公,后代相沿不改。
西夏仁宗三年(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据《宋史·夏国传》和吴广成《西夏书事》记载)这一封号是给历朝历代最高级别的人的。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衔“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圣先师”。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尊“大成至圣先师”。
史书记载
参见: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后世评价
孔子所处的东周王朝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汉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古代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孔门师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成为显学,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的‘儒家’。儒家思想经历朝历代演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孔子积累和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指导。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说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轻易告诉他现成的答案。他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价值的教学箴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温习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端正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不耻下问,善于向别人学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