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阳县概况
中阳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侧,介于北纬37°03’~37°29’,东经110°50’~111°29’之间。东西45公里,南北47公里,国土总面积1432.9平方公里。东与汾阳、孝义交界,南与交口相连,西与柳林、石楼接壤,北与离石毗邻。版图略呈菱形。境内东南为土石山区,多有崇山峻岭,林茂草丰;西北是黄土丘陵,田地广阔,沟壑纵横。整个地形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低倾。百里南川河由南而北蜿蜒出境;暖泉河自东向西滋润两岸田园。自然之力,造化了县东咽喉石门口、县境之南的关口上和北部大门金罗川,成为历代兵家必争、战事多发之地,现代交通建设倾力之处。
中阳县历史悠久。中阳,春秋属晋,战国为中阳邑,西汉始置中阳县,东汉末并入离石县。北周大象元年(579),分中阳置宁乡、平夷二县,均属离石郡。隋大业三年(607)宁乡县并入离石只置平夷。金泰和年,改平夷县为宁乡县。民国3年(1914),改宁乡县为中阳县。1958年并入离山县,1959年恢复中阳县置。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县境即有先民生息繁衍,他们世代相承,创造了中阳县的进步与文明。东周有陶器制作使用;战国时砖瓦已用于建筑,铸有“中阳”字样的布币已在民间流通。宋可酿酒,明始采煤,清代锡、铁、铜的采掘、冶炼、铸造日趋盛行。金建县学、龙泉观,明筑城垣及孔庙。县城13座石牌坊的树立,记录了明、清两代科举得仕、人才辈出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相对稳定和文化的一度繁荣。1985年被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会誉为“剪纸之乡”。
历史文化:
剪纸
中阳剪纸主要分布于中阳县境内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和西山边远山区。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纸风格细腻、古朴典雅,在中阳剪纸中占据主流地位。刘家坪的剪纸风格纯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剪纸风格粗犷、浑厚,与南川河流域剪纸的主流风格相依相存,丰富着中阳剪纸的特色。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山西省中阳县的王计汝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主办,中共吕梁市委宣传部、中共中阳县委、中阳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首届中阳剪纸艺术节,于2007年9月28日至10月1日,在山西省中阳县隆重举行。 2008年12月11日《古韵新彩》中阳·全国剪纸艺术展获奖作品在中阳开展,一批剪纸艺人的发展,为中阳剪纸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