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历史传说

家乡区县: 山西省泽州

一,凤来栖

民间传说地名故事。相传古时晋城北约10公里处有一王姓人家,其子善射,被众人举为王,其练武台称为王台(今为晋城矿务局王台铺矿)。一日,王子见一只色彩艳丽的大鸟从空中飞过,便紧紧追赶。追至一河边,王子照着大鸟的翅膀拉弓搭箭,但射中的却是一位姑娘的手臂。王子将姑娘扶回家疗伤治疾,后结为夫妇。男耕女织,相敬如宾。忽一日,电闪雷鸣,天兵骤至。原来这姑娘是瑶池的金凤凰下界,见天兵到来,姑娘又变作凤凰带着王子西飞。中箭后,落在二人初次相会的小河边。见雷电将劈向王子,金凤凰便抖动翅膀,盖住了王子。只见金凤凰的身子变得越来越大,铺天盖地,覆盖了小河两岸,化作了山脉、河流。从此,晋城大地就有了凤凰山,有了丹河、沁河。“王台铺”、“凤凰山”、 “凤台县”等皆因此而得名。

二,十八匠

晋城市城区、郊区一些地名的合称。唐、宋时期,晋城冶炼、铸造、锻打等手工业发达,手工业工匠众多,村庄以工匠姓氏为名的有冯匠、吕匠、马匠、苗匠、复匠、郝匠、候匠、谢匠、武匠、岳匠、孟匠、孔匠、韦匠、金匠、左匠、牛匠、申匠、段匠,合称十八匠。这些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乐氏女成仙

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相传在陵川与壶关交界处的赤壤山,有一名曰紫团的洞。半山腰某村住着一户人家,姓乐名宝山,所生二女聪慧、贤淑,但不为继母李氏所容,虽肆加虐待,二女仍无怨言。寒冬腊月,姐妹被逼单衣赤足上山菇,二人相抱痛哭于山野荒郊,直到泪尽血出,血浸入地变为苦苣,采摘而归。炎夏酷暑,二人又被逼顶烈日拣拾麦穗难复母命,正在捶胸抹泪,忽然天边飘来一片黄云,将妹妹腾举而上,紧接着一条黄龙呼啸而下,又将姐姐驮上天空。此乃唐占观元处六月十五日之事。时乐氏二女姐方十五,妹仅十二。乐氏二女成仙升天之事,震动了四乡领里,便在南山之立庙祭祀。庙即今陵川西溪之真泽二仙宫。此外,在晋城境内二仙庙还有数处。

四,唐明皇与上党梆子

位于泽州县十里长河北岸的辛壁村。原来叫凤凰村,唐明皇在位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各地纷纷建庙立碑纪念。凤凰村因在辛酉年建起了3堵精致壮观的影壁,便改名辛壁。相传唐明皇即位前任潞州别驾时,曾多次到泽州巡视,发现泽州民间的乐户戏,听起来很有滋味。他当上皇帝后,便把它引进了宫廷,又加进许多创意新颖的曲调,对上党梆子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辛壁人擅长唱乐户戏,村里的戏班子经常受邀到各地作巡回演出,而且久演不衰。该村是上党梆子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五,十八座断头山

泽州县南起南河西乡,经南村、东沟至巴公镇,有十八座断头山。相传很早以前,这十八座断头山连为一体,名日长龙山。西汉后期,外戚王莽篡权,毒死平帝,后又追杀幼主刘秀,一直追到山西境内。刘秀拼命逃上长龙山后,早已气喘吁吁,疲惫不堪。坐下白马也大汗淋漓,浑身颤抖,任他怎样鞭打也不肯向前一步。眼看追兵渐近,只得滚鞍下马,仰天长叹:“我命休矣!忽见一白发老翁,蓬头垢面,手拄拐杖,蹒跚而来。刘秀慌忙跪拜求救。老翁一面答应帮他,一面却将马鞭接过,放于口中,慢慢地嚼了起来。眼看后面追兵上得山来,刘秀急忙跳起,从老翁口里拽鞭。不料,因用力过猛,马鞭打在身后,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山被打断一截,追兵全部掉到沟里。他想感谢老翁,老翁却早已无影无踪。他便提鞭在手,沿山向北奔逃。每当追兵逼近,就向身后打一鞭,打一鞭山就断一处。前后总共打了十八鞭,于是就留下了这十八座断头山。

 

 

 

 

 

六月飞雪(2014-10-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