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西大街,东起光岳楼,西至二十一孔桥与西关大街相连,长约 500米,宽约18米,历史上曾长期占据着聊城政治中心的地位,明、清两代的县衙所在地,民国时期的专员公署和县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聊城专区行政公署,均设在本街。可以说,楼西大街在东昌古城的兴衰演进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见证了这段历史的沧桑变迁。
关于明、清两代县衙的情形,在清宣统二年《聊城县志》上记载:“县治在光岳楼西兴礼街,正厅五间、后堂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大门三间、仪门三间、戒石亭一座。幕厅三间、三神祠公廨五所、东西司房各六间。吏舍一所、禁狱一所。堂西贮器四房三间。明洪武二年县丞蒋子昭建。天顺元年知县毛骥重修。刘广衡、罗洪彦并有记。万历十六年知县韩子廉添建礼贤馆。清朝乾隆三十三年知县夏玢重修二堂。嘉庆二年,科普通武重修大堂。”其中提到的“兴礼街”即楼西大街,也有的说是楼西大街的一部分。据宣统二年《聊城县志》载,县衙门前原有“兴礼坊”,街名由此而得。
明清时期,城关大小路口都建有关帝庙,庙有大有小,形式各异。西口四角都有民居,关帝庙不好选址,不知哪位聪明人别出心裁,竟设计出一个“吊关庙”。庙为木制,约有一个立方大小,吊在路口西南角民房前。吊庙的绳子很长,可将庙拉上拉下。民国年间,西南隅一位卖菜的小贩,每天来这里设摊。早上安摊时,他便将小庙放下来,置于自己的柜台上。傍晚收摊后,他再把小庙拉起来。此吊庙毁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1937年,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楼西大街旧县治之址。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到了1949年8月,中共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新建平原省,组建平原省聊城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机关也驻楼西大街旧县治原址。1952年11月平原省被裁撤后,更名为山东省聊城专区专员公署,专署机关长期驻楼西大街县治原址,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迁出。
在明洪武年间光岳楼建成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长达六百多年的岁月里,楼西大街的商业贸易因政而兴,与近运河商圈的楼东大街平分秋色,共同成为老东昌的商贸巨擘。现存的资料文献和历史见证人的回忆都印证了这一点。清末民初时,高唐县的望族郝家在楼西大街开设了“文星当铺”,铺面近百米,颇为壮观。在此街数十家的饭店小吃店中,最有名的首推位于路南旧县衙对面偏东的“三德园”大饭店。其开业于1929年,到1946年12月底,王金祥率国民党残军逃跑前,将三德园楼房纵火焚毁,生意结束。此外,在“文星当铺”原址建起的“鲁西饭庄”及其毗邻的“宴宾楼”饭店也名噪一时。与饭店酒楼相区别的是,走市井路线的经济小吃也为楼西大街的繁荣增添了许多光彩,比如“三德园”东邻的“薛家油饼”,西邻的“丁家呱嗒、馄饨”,文明街口路南的“西来兴”肉食以及西口路北的孟家祖传灌汤包,都可谓远近闻名。因近衙署的便利,其他服务业也应运而生。距光岳楼不到百米的孟家茶楼、坐落在西口西路北的董家茶馆,皆用甜美甘洌的西关水泡茶,都曾是人们休闲小憩的好去处。此外,楼西大街文明街口路北有民国年间孙凤山开设的当时少有的西药房─—“万春堂”;距古楼不到50米的路南有郭兆仁的真光照相馆、王筱岩的镶牙馆;紧靠古楼路南、路北有李玉亭、徐广月、尹兆平开设的旅店,皆生意兴隆、客源旺盛。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批党政机关和相应的办事机构在楼西大街建立,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政府古楼分社、古楼居委会(俗称街政府)、古楼公安派出所和楼西大街印刷厂。古楼分社及古楼居委会分别设址在楼西大街路北孙家及李家故宅。古楼公安派出所长期设址于距光岳楼30多米处的楼西大街路南,直至“文革”结束后迁出。关于印刷厂的历史,《聊城市志》有详细的记载:1949年初,聊城专区行政公署建文印室。1950年5月改设“裕华石印局”,除承担机关文印外也对外营业。1952年改称实业公司印刷厂。1953年成立古楼西街印刷厂。1958年改称聊城市报社印刷厂,承印《聊城市报》。1959年实业公司印刷厂与市报社印刷厂合并,成立聊城市印刷厂,为境内印刷行业骨干厂家。厂址设于楼西“三德园”大饭店原址,厂内灯火辉煌、机器轰鸣,一度成为该街一景。
岁月不歇,世事变迁,楼西大街临街的商贸店房随时代不断地变换,而在此街居住的人家也饱经历史的风雨,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前进。居住在楼西街的人家有的靠店铺经商、有的靠推车挑担出卖劳动力,有的应政府事务定居于此,还不乏从外地或乡间来此谋生者,可说是士农工商应有尽有,不能一一赘述。在此只介绍一下“仓家公馆”:
“仓家公馆”位于楼西大街西段路北,这是清朝时候仓尔爽的宅第。公馆宅第阔大,鼎盛时大门额上高悬大匾,上书“德遗陶山”四个大字。“仓家公馆”的先祖仓尔爽,字隽臣,河南中牟县人。同治十年(1871)任馆陶县知县。当时,馆陶县城东北汪堤附近有一长顺大沟,上游沙河之水经此沟注入卫河,当卫河之水涨发时,沟水漾溢淹没良田。仓尔爽率众在河、沟相交处修闸一座,河水高则闭闸防溢,沟水多时则启闸泄水。此处水患得以治理,当地百姓称此闸为“仓公闸”,并建碑颂仓公之德。仓尔爽主政馆陶时,修文庙、办学校、清狱案,惠政颇多,为百姓所颂扬。
仓尔爽之子中有清朝的四品官员,是为仓氏官阶最高者。仓尔爽之孙中有仓孝文、仓孝成均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担任过小学校长。孝文、孝成系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他们的堂叔伯兄弟仓孝和成就甚笃而成为近代仓家的代表人物。仓孝和(1923-1984),1943年参加革命,1945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第二十五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1954年主持筹建北京师范学院,历任教务长、党委副书记。1978-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1983年任北京师范学院院长。仓孝和在1984年4月赴美访问期间,因糖尿病、心脏病复发中途回国,经抢救无效,于1984年5月8日逝世。仓家后人及亲眷多在教育部门供职者,楼西仓家堪称书香门第,文教世家。
楼西大街距光岳楼大约二三十米路南,解放前曾有一条弯弯曲曲通向观后街的小胡同。该胡同住户稀少,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消失。该胡同的斜对过,也有一条曲折的小胡同。它的走向是:先向北后拐向东,再直向北。三段分别长为5米、1.5米、20米,宽为2.5米至3米。因为这两条胡同形似过去农村安在井上汲水的辘轳把,路南胡同人称“南辘轳把胡同”,路北胡同人称“辘轳把胡同”。后来因扩建光岳楼广场,辘轳把胡同失去原有形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