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白马寺可谓人尽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境内,也曾屹立着一座约建于唐代的白马寺。据民间传说,这座寺庙是因唐僧弟子在传经讲学途中,曾在此地拴过白马而得名。不幸的是,承载着美丽传说的白马寺,后来在民国和文革时期遭到损毁。
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千年古寺遗迹,在悄悄沉睡了半个多世纪之后,随着一些石碑和石龟被打捞出水,而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半个世纪前,家住聊城市区的郑庆岗的父母曾在白马寺内生活多年。现在的白马寺遗址,一直由郑庆岗家人和一王姓人家守护。
郑庆岗说,他的父亲8岁时就来到了白马寺,一直在白马寺居住直到去世。
两户白马寺后人都住在寺庙里。“我就出生在白马寺。”郑庆岗说,从解放起,郑、王两家就一直在这里守护着白马寺。郑庆岗的父母已经去世十多年了,老人生前一直想看到白马寺重建。
“‘文革’时,白马寺的石碑、石刻被砸坏后拉到附近铺路搭桥,砖瓦也被人拉走盖房。”郑庆岗和父亲一直在搜集白马寺散落的东西,郑庆岗也一直在寻找重建白马寺的机会。
建国初期,白马寺的庙宇改建成白马寺小学。1987年,学校搬走,郑庆岗出钱买下学校的旧校舍和校园操场等财产,好方便以后重修白马寺。郑庆岗说,白马寺遗址全是建设用地,不占用耕地。
在白马寺遗址前,路面垫平了,路基也抬高了。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经过杭海、陈庄村委及众乡亲的共同努力,他们征集了十余万元修复白马寺前的路和桥。
“进入寺庙的这段路,要铺上石板。寺庙前的东西路,想铺上沥青。”郑庆岗说,路和桥修好了,等哪天重建的时候拉送建材就方便了。
朱老庄乡文体站站长宋金龙介绍说,据现存碑文、史料记载和历代老人相传,白马寺兴建于唐代,衰落于清代末年,重修于明万历年间,民国和文革时期接连遭到损毁。寺院现已毁坏殆尽,难寻原貌,仅保留有残破殿堂数间以及相关文物若干。
寺庙被毁后,寺内的石碑和石龟被淹没在白马寺遗址附近的新运河底。最近,郑庆岗请张来明等众乡亲将其打捞出水。
河底残碑面世 古寺掀起盖头
东昌府区朱老庄乡位于聊城市南郊,距光岳楼有 9公里。白马寺庙遗址,坐落于该乡的陈崇村正南,西邻杭海村,其东、北两面紧傍新运河。
白马寺遗址,现南北长120余米,东西宽80余米。现仍存有白马寺历代僧人族谱和唐代、明代石碑六通、石龟两尊、石窗两个、古井一眼等文物和遗迹。
被打捞出水和挖掘出土的,有两尊破损的石龟、一通残缺不全的石碑和一些碑帽、碑座,碑帽上雕刻有清晰的龙浮雕图案。记者在现场看到,它们散落在田地间,似乎在默默诉说着白马寺的悠久和辉煌。“这些只是白马寺现存文物当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石制文物在新运河里没打捞出来。”宋金龙说。
今年六十多岁的附近村民杨丙一说,当年立在寺内的石碑上,刻有介绍白马寺的文字。不过,目前大多石碑因修桥已散落于新运河底部,关于白马寺的详细历史记载,今人也就无从得知。
仔细观察那通残破的石碑,可以发现其正面赫然刻有“白马寺重修山门记”字样,落款为“明万历四十五年”(即公元1617年)。碑文内容主要是对重修白马寺的介绍,碑的背面为捐款人的姓名。通过此碑可以获悉,此寺庙确实名为白马寺,因为年代较久远,重修的年代距今也已有近四百年。
在东昌东路开发区段东城办事处广付刘村北的一座桥梁上,有三十多块关于聊城一些古建筑的浮雕,其中一块就是关于聊城白马寺的。记者看到上面的文字介绍为:“白马寺位于聊城五乡杜,建于明清时期。”文史专家分析,这里的建于“明清时期”,大概就是重修该寺庙记载的文字。
在《聊城旧县志点注》(2006年8月第1版,聊城市史志办将清康熙年间的《聊城旧县志》、光绪年间的《聊城县乡土志》和宣统年间的《聊城县志》一并校注整理后成此书)第62页里也有记载:“白马寺,在五乡。”据专家考证,清康熙年间的聊城县五乡,大致就在今天的东昌府区朱老庄乡一带。
在郑庆岗提供的一份白马寺历代僧众族谱中,上面清晰记载着历代18名僧众住持之名。这份族谱原藏于当年的白马寺内,后由郑家保存并传至今天。
赑屃离奇故事 蒙上神秘面纱
聊城朱老庄乡白马寺遗址
聊城朱老庄乡白马寺遗址
朱老庄乡白马寺遗址的赑屃
关于这座千年古寺,在当地百姓中间流传着一段段离奇的神话故事。
“白马寺的名字背后就有一个传说。”杨丙一说,听老辈人讲,唐僧当年西去天竺国取回真经后,受唐王之托,派遣众多弟子四处讲经传教。
一日,他的两位弟子行至现在的东昌府区朱老庄乡时,所骑白马戛然止步,任凭如何催赶白马都止步不前。无奈之下,两弟子在此拴马歇息。举目眺望时,两人发现这里一望无际,地势高亢、生灵活跃、人气兴旺,实属传教圣地,便决定在此建寺。说来也怪,或许有神人相助,第二天,经过此处的百姓惊奇地看到,地面竟陡然立起一座挂有“白马寺”匾额的寺院。
更离奇的故事,则与赑屃有关
在当地村民的提示下,记者发现躺在田地间的两尊赑屃颜色截然不同,一尊呈青黑色,没有下巴;另一尊呈白色。
当地老人解释说,相传,其中一尊石龟(赑屃)因与石狮打架,下巴断掉而亡,因此变成青黑色。传说,一日深夜,两只石龟(赑屃)因口渴爬出寺院的土墙,到附近的壕沟中喝水。而距此不远的五乡杜,恰巧有两只石狮,龟狮相见便打了起来。后来一只石龟的下巴被石狮咬掉,而另一只石狮的腿也被龟咬断。如今,除了没有下巴的石龟,断腿的石狮在白马寺遗址附近也能找到。
赑屃不仅被赋予神奇色彩,在当地百姓眼中,它还拥有非凡的“神力”。每逢阴雨天气,白色赑屃身下会有水痕。如果人的手指受伤,在龟背上摩擦几下后,伤口会自动止血。郑庆岗认为,事实上,这可能与石头的材质有关,老百姓却自以为稀奇,于是便口头杜撰了这些故事。
历经兴衰沉浮 今人期盼重修
据现存碑文和史料记载,白马寺兴建于唐代,衰落于清代末年,这期间历经数次修葺,然而民国和文革期间接连遭到损毁。
杨丙一回忆,白马寺院为坐北朝南走向。目前保留的残破殿堂原为三层皋楼,一层供僧人居住,二层和三层均供千手千眼观音等菩萨。三层皋楼的右前方为岱王庙,正中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往南是四大天王庙,东廊房、西廊房分列两侧。
白马寺庙内塑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十八罗汉、千手千眼观音、地藏王、关帝等神像四十余尊。有石碑八通、赑屃两尊以及古井一口等。在寺院东南方向建有塔林,中设有莲花池,还有近百亩土地供僧人耕种。
据宋金龙介绍,白马寺内住持、僧众有四十多人,千百年来,寺内庙会、集会众多,规模宏大,香火旺盛。
杨丙一说,解放前,每逢初一、初六,白马寺便举行庙会,日久则形成了白马寺集。解放初期,白马寺被改建为白马寺小学,陆续拆除了大雄宝殿、岱王庙、三层皋楼等寺内原有建筑,以作为教室、宿舍、操场之用。文革期间,寺庙大部分被损毁,石碑被作为修桥之用,赑屃则被沉入河底,砖瓦被挪作他用,金刚经卷等众多文物也惨遭焚毁。1987年学校搬迁,搬迁时学校的旧房舍、操场等原属学校使用的财产,由郑庆岗出资购买保存,以备日后修复寺院使用。
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白马寺曾经历几毁几兴,后人已难以考证。但有一个事实是,周围村民都强烈希望重修白马寺。
重建千年古刹已有初步规划
东昌府区旅游局已经有重建白马寺的初步计划。区旅游局的《聊城唐代白马寺景区建设项目报告》中写道,唐代白马寺和护国隆兴寺是东昌府区的两大古刹。唐朝白马寺又跟河南洛阳白马寺有渊源。洛阳白马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东昌白马寺袖珍小巧,精致非凡。可以凭借“河南洛阳大白马,聊城东昌小白马”来增加聊城的知名度。区旅游局拟忠于历史文化内#涵,再现唐代白马寺的神韵,重现庙会繁华。
按计划,重建的寺院面积约占十四亩。重建内容包括山门、四大天王庙、东廊房、西廊房、大雄宝殿、三层皋楼、藏经楼、岱王庙、钟鼓楼,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十八罗汉、千手千眼佛、地藏王菩萨、关帝等神像等全部工程及寺院绿化、装修、灯光及其他配套设施,还将配备旅游商品街区、集市区。
“重建的地点还在商榷中。”东昌府区旅游局局长薛守鼎说,朱老庄乡有个温泉度假村建设项目,有人提议在温泉度假村中重建白马寺。“白马寺遗址地方小,只有十多亩。而计划重建的白马寺寺庙和商业街区初定面积是四十多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