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和麻叶子是仙桃农家人必备的两种吃食,可干吃也可用热水泡着吃。
仙桃小吃
仙桃北依汉水,南靠长江,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区域中心城市,紧临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武汉,素有“鄂中宝地、江汉明珠”之称。
小吃概述
麻叶子是老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的一种传统年节小吃,是麦芽糖和炒米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与孝感麻糖制作工艺相似。以精选糯米、芝麻、麦芽糖为主要原料,并拌以桂花、金钱桔饼等成份精制而成,无任何化学污染,无任何添加剂,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
制作流程:麦芽糖→溶化→熬糖→冷却→拉白→拌麻→冷却成型→切片→整形→冷却→称量→包装→成品。
很多人可能吃过孝感麻糖,那是用麻糖和芝麻做成的,包装也比较精美,麻叶子是仙桃市的一种传统甜食,用麦芽糖和炒米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是和孝感麻糖非常类似的食品,但不同于孝感麻糖,它没有华丽的外衣,是个粗糟的,不起眼的,规格不一,形状各异的,但不失口味急好的零食。虽然麻叶已经快从我们春节的零食中退出,相比较超市琳琅满目的食品而言,麻叶显得是那样的粗糙而不起眼。
小吃口味
麻叶子有三种口味:黑色芝麻、糖稀和橘子制作的;用花生、糖稀和炒米制作的;橘子、糖稀和炒米制作的,三种口味。
小吃制作
炒米:进入腊月,仙桃各家各户便进入了制作麻叶子的前期准备,一方面将家里的大麦(小麦可不成)淘洗、保温、发芽,第一道环节的发芽可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要将糯米蒸好后直至嗮成硬邦邦一颗颗米粒后炒制成炒米,待两方面准备工作就绪后,麻叶子制作之戏才开始正式上演。
麻叶子:在制作过程中熬糖是很重要的,糖要用文火慢慢的熬,当糖熬好了,只要的工作是切麻叶子,麻叶子切好了,将盆洗干净,把糖稀舀出来,然后少放一点到锅里,当糖稀烧开的时候,把已经炒好的炒米放在锅里混合在一起,如果放上一把芝麻,作出来的麻叶会更香,有时候也会加上花生和桔子皮。混合均匀之后,用瓢盛出来,接过来放在洗好的盆里,再就用杵一点一点地压平,然后倒放在案板上,用刀切成长条,然后在用刀切成10CM见方的小块。这就最终做成了麻叶。
刚切成的麻叶软软的,等到冷了之后,就变的很香脆。切麻叶的过程中,会留下少许的碎末,为了不乱费用剩下的糖将这些碎末捏成一个个的小麻球,因为糖比较多,很甜。
小吃品种
麻叶子有俩种:“软面麻叶”和“酥麻叶”,其中“软面麻叶”口感甜软,尤其是现吃最佳。“酥麻叶”口感酥候,保存时间长。其中“酥麻叶”是在“软面麻叶”基础上发展起来,虽然知晓的人数不多,但是也逐渐发展成了一种过年年货的的必备品,由于其口感好,保存时间长,已经备受保德人民的欢迎。
小吃历史
据麻叶子创始人王志新的介绍,当年他的手艺是从一位长者那边学的。八九十年代的保德县那叫做一个穷,以至于高中毕业的他只好选择一门手艺来养家糊口。从刚开始的小卖部,到卖饭,食品加工。当年所做的“麻叶子”其实并不能叫“麻叶子”。它的外型和所谓的油炸饼相似,有点像北方的“干馍馍”。后来王志新和她的妻子赵金凤便开始钻研这门手艺,从一开始的“油炸饼”发展到的“内外方正”的麻叶子,这有点遵从中国的做人应该方正。
2000年王志新麻叶开始在保德县越做越好,后来带出了许多的徒弟。的徒弟也已经发展不错,有的继续呆在保德,有的去了府谷,也有的去了东胜,继续发扬这门传统手艺。
2008年王志新在原来麻叶的基础之上,新创出了另外一种口感的“酥麻叶”由于口感酥候,备受广大市民的喜欢。
2009年卖麻叶的王志新被选中,他的宣传照片出保德的文化节上,这几年你总能在保德电视台看到他在河滨市场的身影。接下来的这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于传统行业期望也越来越高。
2012年腊月保德县副县长杨林英对于这位从事近三十年麻叶食品行业的王志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3年王志新麻叶由于卫生质量可靠,受到质检卫生部门的表扬。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传统食品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才能发展壮大传统手工食品行业,这将是接下来保德县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经济发展
随着保德经济的发展,保德特色小吃也开始不断的转型。大部分机器设备代替了原来的手工业。但是我国依旧是个传统的发展国家,如何才能突破传统的瓶颈开始走向创新已经成为了大部分民营企业和政府的主要难题。保德麻叶也开始不断的跟随市场经济的潮流,不断的开始发掘新的品种,不断的给予人们健康。保德的特色小吃不断的深入人心,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一定可以打造成为保德特色的饮食文化。
炒米是家乡人以备不时之需的一种方便食品,简单地说;炒米先将糯米浸泡后,用木甑蒸熟成“阴米”(仙桃一带叫饭米),阴干后,再用河沙炒成米泡,即为炒米。吃的时候,将炒米放在碗内,用开水冲泡加盐或加糖,便可饮食。老家的炒米有多种:有用糯粟制作粟米(小米)炒米;有用糯高粱制作的高粱炒米;但主要还是用糯稻制作的大米炒米。 说起炒米的来由;据传明宪宗时兴王的妃子害喜,什么也吃不进去,一个厨子灵机一动拿来家里的炒米,使得王妃胃口大开。从此炒米就进入了宫廷,成为贡品和民间馈赠亲朋好友的绝佳礼品。“买了四只鸡,五十个鸡蛋和些炒米,欢圑之类,亲自上县来贺喜” 这是《儒林外史》第三回对炒米的描述。还有《板桥家书》中说:“天寒冰冻时暮,亲戚朋友上门,先泡一大碗炒米,佐拟酱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的确,在以前那个艰苦的年代,吃炒米时那种温暖幸福的感觉,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炒米在家乡仙桃,正如郑板桥所说:“亲戚朋友上门,先泡一大碗炒米”。仙桃人礼性大,客人进门先“喝茶”——让客人垫垫肚子后,再烧正餐:有打几个荷包蛋的;有下一碗肉丝面的;有煮汤圆伏汁酒的等,这都少不了主人要撮一柳簸子炒米来,给客人边吃边加。其实,以炒米为敬招待客人也出现在很多场合:仙桃酒席宴请,早上一餐为吃桌盒碟子,有面条,当然也有米饭,客人在吃面条时,主人就要拿炒米出来给客人加;还有家里请师傅也是这样。好像客人在吃点稀的,不加炒米,总担心客人吃不饱。
制作炒米的工序较为复杂,首先是制作“阴米”,把加工好的糯米浸泡二三天,清水淘洗沥干,放入木甑中蒸熟,趁热将糯米饭摊到晒垫晾干,叫“堂屋里晒饭米——阴干”,并用手将晾干的饭米搓成一颗颗的。把搓不开的用大米筛子过出“头子”,拿到磨子上去“梭”(磨),最后把饭米晒几个太阳,这样,饭米(阴米)就做成了。把晒干的饭米用塑料袋子装好放好,因已是熟食,是要注意防潮、防老鼠的。
仙桃人所说的请亲朋吃糯米饭,是混同在蒸糯米时蒸有蒸菜的,糯米饭又香又甜,糯性的,吃起来“伤人”(一种腻的感觉)。
“阴米”(饭米)营养丰富,产妇坐月子时,做外婆的都要送几升“阴米”,给女儿进补身子:将“阴米”罐进猪肚子里蒸熟,“阴米饭”香喷喷的,又有“油气”,猪肚子弄汤“月母子”喝起来也不腻人。阴米的用途也广;可煮成“阴米粥”,做成“蓑衣圆子”等等。
炒“炒米”,仙桃叫“炒辣锅”。乡间也有许多禁忌,如腊月二十五这天,传说是老鼠结婚日,是不能“炒辣锅”的,理由的“你炒它一天,它炒你一年”。仙桃炒“炒米”的方法有:先将“阴米”放在太阳底下“焦”一下,“炒辣锅”前再倒入铁锅中去“温”,这样“阴米”才算彻底的干了,炒出来的炒米才脆,不“挺嘴”。“炒炒米”不是用锅铲去炒的,而是用一米左右长的蠢麻梗数根,绑成一把帚子(俗称“炒锅帚子”);还有一桩工具就是篾匠做的“沙撮子”,铺有金属的罗纱,主要作用是把锅里炒熟的炒米捞起来,初步筛干净炒米中的热沙。炒炒米时,把“阴米”倒入烧热的沙中,用“炒锅帚子”反复快速炒动,不一会儿,“阴米”经过加热,就会炒爆膨胀,变成雪白的“炒米”。这时,炒的人要立即将炒米起锅,在“炒锅帚子”上边磕边筛,将炒米倒在簸箕上冷却。簸箕的中间倒扣着一把瓢,好利于倒地炒米分散。最后用“亮筛子”把炒米中裹着的沙完全筛干净,就可以放入密封的器具中保存,随时取用。“炒炒米”最好选择烧些穰柴,如大、小麦草、谷草等。
炒米炒完后也有炒些“沙豌豆”、“玉苞泡子”给孩子们作零食。把锅里的沙盛起来,用罐子装好下次再用。炒米香脆,也可以像沙豌豆干吃,抓一把放在嘴里嚼,越嚼越香,但更多的是用开水泡着吃,泡时有放沙糖(或盐)和猪油的。熬出来的米糖拌炒米切出麻叶子;粟米炒米切出的麻叶子是“粟米麻叶子”(苏麻叶子);大米炒米切出的麻叶子是大米麻叶子。合叶子、饺子,在里面放些炒米,长时期的保存也不会嗝(软化变质)。炒米、麻叶子、合叶子…….. 出门干活,用小布袋装些带上“过中”,庄稼人少不了这些方便食品。
时常看到街角的僻静的小巷,围着一小圈人,人群中还有闪烁的火光,原来是在爆米花。爆米花也爆炒米。师傅一只手中缓缓地转动着一个小铁锅,另一只手拉着风箱,炭炉上正燃着蓝荧荧的火。转了几分钟,师傅取下铁锅来,放到一个黑色的皮囊中,嘴里叫着:要炸了!要炸了!小孩子们赶紧捂住耳朵,把脑袋栽到大人怀中,一边却又抬起头来,斜着眼睛来看。只听得轰的一声,皮囊鼓起一个大包来,从里面倒出来,是香喷喷的炒米或玉米花。
我是蛮喜欢吃炒米的,小时候,早上用开水泡一碗炒米,加些猪油和细盐当早餐,吃完了上学校时,还不忘抓几把放在荷包里到学校去吃。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走进超市,五花八门的小食品特别的多,炒米已成为日常小吃。隔了这么多年,有时也时常怀念起老家那具有土色风味的炒米来,对老家和老家炒米的情结,依然像潺潺的通顺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进入腊月,各家各户便进入了制作麻叶子的前期准备,一方面将家里的大麦(小麦可不成)淘洗、保温、发芽,第一道环节的发芽可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要将糯米蒸好后直至嗮成硬邦邦一颗颗米粒后炒制成炒米,待两方面准备工作就绪后,麻叶子制作之戏才开始正式上演。 鸡叫二遍的时候,家里人便开始将前晚已经磨好的米浆(米和麦芽)上锅熬煮,劈柴火的给力让麦芽水与麦皮迅速分离,这时候便可用悬挂在屋梁中豆腐架子(即两根交叉的棍子头上系着一个布袋)开始过滤,随着两手不断摇晃来摇晃去麦芽水逐渐过滤出来。天开始慢慢放亮,进入锅内二次翻煮的纯麦芽水开始发挥作用,紧接着一股沁脾的糖香慢慢侵入鼻息,直到浓香四溢时我们再次侯在灶边,祖母才舀下一小碗供我们品尝。只是,这时候的糖浆已经开始变稠,腻在喉咙处不好吞咽。待到锅铲上的糖呈一排排冰凌状时,祖母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 糖熬好之后,余下的工作便是切麻叶子了。大力气的父亲将厨房门卸下来洗干净后作为案板,随后的步骤是放一点糖稀到锅里,把已经炒好的炒米倒进去快速的将其揉成一坨后放到案板上,父亲用刀一点一点地压平,直到压成直条后分发给帮忙切麻叶子的人们,随着“切、切、切”的声音响起,长约两寸、宽约一寸的麻叶子齐刷刷切了下来。刚切成的麻叶子软软的,等冷了之后,随后便将切好的麻叶子装进事先准备好的紧口坛子内。 除了这种纯粹的米糖结合的麻叶子外,还有一种掺了少许芝麻和橘子皮的麻叶子,将炒香的芝麻和橘皮掺入进去一点点,味道会更香,口感会更好。切麻叶子接近尾声的时候,通常会留下少许碎末,祖母会用剩下的糖将这些碎末捏成一个个的小麻球,因为糖比较多,很甜,小孩子很爱这一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