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位于安徽东北部,淮北平原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3°56′~34°29′与东经116°31′~117°12′之间。南北长60.4公里,东西宽56公里,面积1861.1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3%。该县东、北部与江苏铜山、丰县接壤,西与砀山县及河南永城县为界,南同淮北市、濉溪县为邻,东南与宿州市相连。[5]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古为萧国,春秋附庸于宋,秦置萧县,由此而得名。隋唐至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属江苏省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沿续至今。
地处安徽省淮北平原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紧靠江苏省徐州市,素有“徐州的西大门”之称。东和北部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丰县接壤,西与砀山县及河南省永城市毗邻,南同淮北市杜集区、濉溪县交界,东南与宿州市埇桥区相连。距徐州市区25公里,距宿州市区75公里,距省会合肥市301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工农业不断发展,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低山丘陵区分布于县境中部和东南部,由震旦纪至奥陶纪碳酸盐岩组成。岭低谷宽,分布错落,以水流侵蚀为主。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顶光秃,起伏不大,坡角15°—20°,少数达40°;海拔180—350米,最高峰为永堌境内的官山,海拔395米。丘陵幅度3—5华里,三列丘陵皆为北东南西向延伸,东西两列各长32公里,中间一列长18.6公里,面积140.5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5%。
在低山丘陵周围,由于地面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山麓缓坡和丘陵间的6个山间谷地,缓坡面向平原倾斜,一般宽0.02—2公里,坡度5°,海拔50米以上,面积272.2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63%。
平原区,由于黄河、大沙河的泛滥冲击作用,在县境北、西、西南和中部形成堆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海拔32—50米,属第四纪地层,面积1448.3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7.8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