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历史悠久。近从龙城镇东南倒流河沿岸发掘了的花甲寺、金寨、大蔡庄、北泉、城阳等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说明在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已有很高文化和发达的经济。夏、商、周三代,这里是中原文化和东夷文化的交汇区,早在夏代这里就是萧国古邑。春秋时期属宋国,曾复建萧国为宋附庸。宋偃王47年(前286年)宋亡,属楚国,为萧邑。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置泗水郡(治沛,今江苏沛县境),设萧县(治萧故城),属之。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萧县(仍治萧故城 天门寺
)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泗水郡(仍治沛)。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泗水郡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萧县仍属之。在今境内设杼秋县(治今孙庙乡老黄口),属彭越梁国砀郡。六年春,萧县改属汉沛郡(治相,今淮北市相山)。十一年三月丙寅,砀郡改属刘恢梁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砀郡改属吕产吕国。八年八月,砀郡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为刘楫梁国。十二年,改属刘武梁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沛郡、梁国属豫州刺史部。本始三年(前71年)六月甲辰,宣帝封丞相韦贤为扶阳侯(都今萧县西南30公里与淮北市交界的岱河东岸),侯国属沛郡,自此境内分设3个县、国,分属2个郡、国,余仍之。
王莽篡政,改沛郡为”吾符郡”,又作”吾府郡”,改梁国为”陈定郡”,改扶阳侯国为县,又改作”合洽县”,改杼秋县为”予秋县”。更始元年(23年),刘秀封为萧王。
东汉
东汉初,恢复旧政区名,今县境设萧县(仍治萧故城)、杼秋县(仍治孙庙乡老黄口),属沛郡(仍治相,今淮北市相山);扶阳县(仍治故侯国邑)仍属砀郡,2个郡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建武十三年(37年),扶阳县改为韩歆的扶阳侯国。十五年正月辛丑,扶阳侯国除为县,不久废。今县境仍设萧、杼秋2个县,仍属豫州沛郡。二十年六月乙未,改沛郡为刘辅沛国(仍都相)。
三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萧(仍治萧故城)、杼秋(仍治故城)2个县,仍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改治)沛郡(初治相。太和三年,改治沛县,今属江苏沛县境)。黄初二年(221年),追封曹熊为萧公。太和三年(229年),改萧公国为萧王国(仍都萧故城)。六年,萧王曹炳殁,无子,国除为县,改属沛国(都沛)。青龙二年(234年),萧县改属豫州谯郡(均治谯,今亳州市区)。景初二年(238年),萧县(仍治萧故城)改属豫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嘉平五年(253年),萧县改属谯郡(仍治谯);杼秋县仍属沛郡(治沛,故沛城)。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改元泰始,仍设萧县(仍治萧故城,曾封司马丙于此)、杼秋(仍治故城)2个县。十二月丁卯,2个县改属司马景沛国(都相),仍属豫州(初治项,今河南沈丘县城。后改治陈,今河南淮阳县)。永嘉五年(311年),豫州没于刘汉国石勒部,改沛国为沛郡。
东晋
东晋初,曾收复。大兴元年(318年),入石勒。二年,复入东晋。太宁初(约323年),入后赵。永和五年(349年),入冉闵。七年,冉闵豫州刺史冉遇降晋。光寿元年(357年),地入前燕,属前燕豫州(治颍川郡,今许昌东)沛国,余仍西晋旧制。太和五年(370年),前燕亡,入前秦,仍之。建元十六年(380年),沛国改属东豫州(治许昌)。淝水战后(383年),地属东晋徐州。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北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今县境杼秋县在东晋乱后废,萧县(仍治萧故城)侨置沛郡(又称北沛郡,兼郡治),在城北侨置相县,又称在黄杨城、北辰集置沛郡,实为1个侨郡,领相、萧、杼秋县。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代晋,今县境仍为北徐州(仍治彭城)侨置沛郡(治侨置相,今萧故城或其北),领相、萧县。永初三年(422年),去”北”字,属徐州(仍治彭城)。
北朝·北魏
和平六年(465年),占领萧县。泰始二年(466年),淮北地区渐入北魏。梁大通元年(527年),梁占领萧县。不久,复入北魏,今县境设龙城县(治今县城龙城镇东),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萧县(仍治萧故城)属沛郡(治萧)。
南朝·梁
梁占领期间仍设萧县(治萧故城),属睢州(治顿丘侨县,今宿州市老符离集)沛郡(改治淮阳,今宿州市解集)。
北朝·东魏
永熙三年(534年)十月,东魏承袭北魏东部地区,入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侯景叛东魏。二月,降梁,入梁。十一月,复入东魏,今县境内设萧县(仍治萧故城),属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沛郡(仍治萧县)。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五月,北齐取代东魏,仍之。天保二年(551年),一说七年,改萧县为承高县(仍治萧故城),仍之。七年,撤销沛郡,承高县改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
北朝·北周
建德六年(577年)二月,灭北齐,承高县(仍治萧故城)及复置龙城县(仍治今龙城镇东)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改元开皇,今县境仍设承高(初治萧故城)、龙城县(仍治今龙城镇东),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开皇三年(583年)撤郡,直属徐州。六年,撤销龙城县,并入承高县(仍治萧故城)。十八年,改承高县为临沛县(仍治故萧城),仍属徐州。大业二年(606年),改临沛县为萧县(仍治故萧城),仍属徐州。三年四月,改徐州为彭城郡,属徐州刺史部。
唐朝
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唐代隋朝,改郡为州,今县境设萧县(仍治萧故城),属徐州(仍治今徐州市)。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世充,仍之,属徐州总管府(治徐州)。贞观元年(627年),徐州属河南道地理区。八年,改徐州总管府为都督府。十七年,罢徐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徐州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天宝元年(742年),改徐州为彭城郡(仍治彭城)。至德元载(756年),徐州改属淮西镇节度(治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二载十二月,彭城郡复名徐州。贞元四年(788年),徐州改属徐泗濠节镇(治徐州)。大中二年(848年),徐州改属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咸通三年(862年),取消武宁军号。十一年,改属徐泗观察使。十一月丁卯,更名感化军节镇(仍治徐州)。光化二年(898年),复为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不久,改为感化军。天复二年(902年),罢感化军,萧县仍属徐州。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入清,萧县仍属南直隶(仍 乾隆圣旨碑
治今南京市)直隶徐州。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萧县(仍治今龙城镇)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直隶徐州(仍治今徐州市)。十八年,直隶徐州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治江宁)。康熙五年(1666年),直隶徐州改属江南右布政使司(治苏州府,今为市)。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直隶徐州属江苏省(仍治苏州府,今苏州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直隶徐州改属江苏省淮扬道(治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区,即2001年前的原县级淮安市)。十五年,直隶徐州改隶江苏省淮徐道(治徐州)。雍正十年二月甲寅(1732年3月22日),淮徐道改治宿迁县(今属江苏省)。十一年三月癸巳(1733年4月25日),升直隶徐州为府(治附郭铜山县,今市区),属淮徐海道。咸丰十年(1860年),徐州府改属江苏省淮徐扬海道(治徐州府)。同治四年(1865年),徐州府改属淮徐海道。光绪二年九月丁丑(1876年11月5日),徐州府改属淮徐道。清代,江南省、江苏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萧县(仍治今龙城镇)属江苏省。3年6月2日,属江苏省徐海道(治今徐州市)。废道后,萧县直属江苏省。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6月2日晨,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前敌总指挥王天培部占领徐州,经萧城,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江苏省控制区。民国21年(1932年)10月10日,萧县属江苏省铜山专区又称第九专区,专员驻铜山,今徐州市区)。民国27年(1938年)5月18日,萧城沦陷,萧县政府解体,萧县政府为抗日民主政府取代。民国29年(1940年)3~5月,国民党萧县流亡政府在七区迎风口一带活动。5月14日,驻临黄镇(今管粥集),时称”北政府”,后据萧西地区。民国33年(1944年)11月25日,伪顽合流,在临黄镇及附近的亲民村、胜利村、陆庄组建萧铜丰沛四县联防政府,并以四村镇为临时流亡县府驻地。萧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存在期间,属江苏省第九专区。民国35年(1946年)7月1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萧城。24日,萧县政府从临黄镇迁往萧城。民国37(1948年)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城,萧县全境解放。[3]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后,1949年4月属宿县专区,1952年属江苏省,1955年属宿县专区,1956年属蚌埠专区,1961年属宿县专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