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草原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地处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乌审为蒙古语乌拉西(捕捉禽兽的网套)一词源生而成,意为用网套的人,旗名从部落名。
秦时:乌审旗为上郡辖地。
西汉时期:乌审旗南部、中部为上郡辖地,设奢延、龟兹、高望、白土等县。奢延县治所位于今萨日乌素河北岸(统万城的前身),今何南乡、纳林河乡、沙尔利格苏木等地区为其辖境;龟兹县为安置龟兹人归附而设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兼设属国.亦名为龟兹属国,亦称上郡属国,设有盐官,今达布察克、乌兰陶勒盖地区为龟兹县辖境;高望县为上郡北部都尉治,治所位于今嘎鲁图苏木呼和陶勒盖;白土县治所不详,旗境东北部为其辖境。胡同查干淖尔、巴嘎淖尔一带属西河郡虎猛县,为西河郡西部都尉治所。
十六国时期:4世纪,匈奴铁弗部占据鄂尔多斯地区,先后归附后赵(319一351年)、前秦(350一394年)、西燕(384一394年)、后秦(384一417年),今乌审旗隶属之。407年(普安帝义熙三年,魏道武帝天赐四年,后秦姚兴弘始九年),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413年于今乌审旗南部萨日乌素河北岸建统万城,今乌审旗为夏国京都辖地。
隋朝:今乌审旗为朔方郡地。开皇初年,废朔方郡称夏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为朔方郡,治所统方城。朔方郡下辖岩绿县、宁朔县、德静县、长泽县。岩绿县治所统万城,以统万城为中心的旗境南部为其县地;德静县为北周的弥浑戍,隋初改为德静镇,618年(义宁二年)废镇设县,今乌审召以南为其辖地;长泽县在今鄂托克前旗城川,辖境包括今乌审旗西南部分地区。宁朔县在今陕西横山西南,今乌审旗南端部分地区为其辖地。达布察克及以北地区为白城镇辖地。
唐朝:唐初建制承隋制。武德年间,改朔方郡为夏州。后又改为朔方郡,再改为夏州。唐朝在今乌审旗的行政设施还有夏州都督府和夏州节度使。夏州都督府,628年设,治所夏州,领有夏州、绥州、银州。夏州节度使,亦称夏绥节度使,787年(贞元三年)设,治所夏州朔方县,长期领有夏、绥、银、宥等州。881年(中和元年),夏州节度使改名为定难军节度使,一直至唐末。
元朝:今乌审旗为陕西行省延安路绥德州辖地。同时又为察罕脑儿辖地。察罕脑儿为元皇室封地,又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的地方行政建制。1310年(武宗至大三年)设置仅低于省的行政机构——察罕脑儿宣慰司都元帅府。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又设行枢密院。察罕脑儿城址众说不一(一说在今统万城废墟,一说在大石砭城,一说在今黄陶勒盖乡境内)。察罕脑儿又称阿难答察罕脑儿。
明朝:明初为察罕脑儿卫地。后为蒙古鄂尔多斯部居地。
清朝:。1635年蒙古鄂尔多斯部归附后金(清延前身)。1649年(顺治六年)置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俗称乌审旗,隶属伊克昭盟。
民国时期:仍名乌审旗,隶属于绥远省伊克昭盟。民国建立以后,承袭清制,设旗衙门为政权机构。1934年,民国政府将乌审旗衙门改为乌审旗政府。同年,中国共产党乌审旗工作委员会建立。1936年2月,共产党组建“乌审县苏维埃政府”,3月撤销此建制称谓。1944年12月,共产党领导的乌审旗蒙汉自治抗敌联合会建立,1946年,改为乌审旗蒙汉自治联合会。1948年,共产党建立了乌审旗政务委员会。1949年3月,乌审旗自治政府筹备处成立。8月10日,乌审旗人民政府成立。至此,国民党政府的政权机构消亡。9月22日,因奇玉山部叛乱,人民政府夭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50年8月25日,乌审旗人民政府再次成立。1956年12月1日,乌审旗人民政府改称为乌审旗人民委员会。1967年12月30日,乌审旗革命委员会成立,乌审旗人民委员会权力终止。1980年12月21日乌审旗人民政府成立,撤销革命委员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