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通常到了适婚或适合谈恋爱的年龄的男女双方经“媒人”介绍而相识,所谓“媒人”,应该是熟悉男女方家庭的中间人,他/她对男女方都有一定了解,觉得他们两人门户相当、外貌相配、性格相宜,便会在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下介绍男女认识,二人如果也觉得对方蛮不错的话,便确定恋爱关系,但不能同居,相处一段时间,通常为一年左右的时间。
提亲: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双方父母都很满意,在男女双方彼此愿意的情况下,“媒人”将和男方父亲或母亲拜访女方父母,并带上彩礼,然后双方商讨婚礼的各种事宜,结婚日期是通过计算男女的生辰八字得出的吉时。
婚礼:相信在世界的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结婚典礼的习俗都一定是要盛大和喜庆的,张家界土家族也不例外。 迎亲:婚礼当天一大早,新郎就带着礼金、领着迎亲队伍去女方家迎娶新娘。礼金包括一担酒、一担谷和一担土家腊肉,还有各式家具和喜庆的褥子,迎亲的队伍一般是20-50人,有新郎方的司仪,乐队,还有挑着礼金的人,这些人大多是新郎家的亲戚,乐队通常也是本村或附近村子里的人。
拦门礼:当女方家看到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的时候,以会放鞭炮形式回应,表示欢迎。当队伍接近女方家门口时,会看到一把横放在地上的椅子,这时,女方家的司仪便会站出来向男方家的司仪提问,只有回答上了问题,女方家的司仪才会把椅子拿开,新郎才能进入新娘家,这就是土家族特有的“拦门礼”,如果男方家的司仪答不上,只要迎亲队伍中任何一人答出来都行,如果答不出来,新郎就要给现场女方家的人红包,然后才被允许通过。
哭嫁:土家族独特的婚嫁习俗之一。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哭嫁歌的内容一般都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旧时,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湘西地区还存在着抢亲的习俗,所以女人的婚姻通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种必然。现在,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和社会的开明进步,哭嫁的习俗已逐渐弱化,一般是在婚礼当天早上进行带有表演性质的哭嫁。
拜堂:打扮好的新娘是不得脚沾地的,须由自己的兄长或父亲背着送进男方迎亲的婚车中。然后一路到达新郎家。拜堂仪式在堂屋(土家族民居中最重要的房间)举行,先由司仪念唱一段辞令,即祝福语,然后即为古装电视剧经常出现的镜头“一叩首,拜天地”“二叩首,拜高堂”“三叩首,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喜宴:流水席的形式,通常也是需要村里人一起“gotong-royong”与马来族传统婚礼中赠送客人鸡蛋花的礼节相似的是新郎新娘要给客人“敬喜茶”,但此茶通常没有茶叶,而是红糖水加上事先煮好并去壳的鸡蛋二颗或四颗。
闹洞房:大家调戏新郎的时候到了。闹新房在新郎带着新娘回家的路途中和拜完堂之后的送入洞房中都会有,形式各种各种,多为嬉笑打闹。(PS:大部分内容为我爸口述,故该婚俗约为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张家界土家族婚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