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海安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上海辐射地带。是中国著名的教育 之乡、装备制造之乡、建筑之乡、茧丝绸之乡、河豚之乡、纺织之乡、花鼓之乡、紫菜之乡和长寿之乡。海安县上世纪80年代即被列为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和沿海对外经济开放县。机械行业生产规模、加工能力在江苏省县级建制中名列前茅;纺织、丝绸形成织造、印染、成衣一条龙生产线,勾针衣闻名世界,被外商誉为“东方珍品”。
2012年,海安县地区生产总值480.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69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46.30亿元,增长12.2%; 第三产业增加值186.15亿元,增长14.2%。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1147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2%。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10:53.1:36.9 调整为9.9:51.3:38.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上年提升1.9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20.8%,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海安县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处于全省中国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海安农业生产经营经历了由包工到包产,由包产到组到包产到劳到户的发展过程。1983年1月8日,海安县下发的《关于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干分配的意见》,标志着统一经营,联产承包,包干分配责任制在海安县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定型,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从此确立。1997年开展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土地承包制度日益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群众劳动致富的积极性。海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89元增加到2007年的6670元,增长了74倍。城乡居民人均银行存款从1978年的21.21元增加到2007年的18587元,增长了875倍。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行价)87.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35.82亿元,增长3.0%;林业产值0.28亿元,增长1.1%;牧业产值38.98亿元,增长2.6%;渔业产值6.82亿元,增长4.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67亿元,增长27.3%。
第二产业
1992年,海安县开始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先后经历了多种形式的试点。1998年1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标志着海安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迈入了全面改、彻底改、快速改的轨道,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关注,推动了南通市改革的进程。到2002年底,海安县100多家县属工业企业、500多家乡镇工业企业、400多家流通企业以及40多家建筑企业改制到位,有效地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2002年海安县工业总产值为143亿元,较1997年翻了一番。2002年以后,海安县的工业产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速30%以上。2007年实现了“工业超千亿”目标。
2012年,海安县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2180.21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243.55亿元,同比增长16.4%。海安县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512.68亿元,增长25.2%,高于海安县规模工业产值增幅8.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41.2%,比2011年同期提升2.4个百分点。海安县新兴产业产值340.93亿元,同比增长35.4%;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27.4%,比去年提升8.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12年,海安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个体零售额118.6亿元,增长10.4%;城区零售额119.42亿元,增长16.6%;农村零售额61.44亿元,增长15.7%。服务业增加值 186.15亿元,服务业应税销售387.3亿元,同比增长83.1%。建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个、市级服务业集聚5个。
【财政收入】
2012年,海安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00.14亿元,增长38.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53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实现增值税19.05亿元、营业税11.27亿元、个人所得税3.82亿元、企业所得税9.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9%、85.1%、12.3%、3.2%。财政总支出95.99亿元,增长41.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5.29亿元,增长28.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