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 />

伟人苦难中成长

家乡区县: 延安市延川县

              回忆习近平在延川县赵家河村的工作生活点滴 

1973年初春, 陕北的土地依然被冻得硬邦邦,刺骨的北风没遮没拦地刮过来,让人不禁打起寒颤。在弯弯折折的沟壑中,走着一个20岁上下的年轻人,肩上挑着一担茅粪,每拐一个弯,他迅速地把扁担往起一提,肩膀左右一拧,担子就从一边肩膀滑到了另一边,这个年轻人就是在冯家坪公社赵家河村大队驻队搞“路线教育”的北京知青习近平。

1969年,15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插队,因为他有文化、人正直、踏实诚恳、劳动积极,所以1973年延川县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路线教育”活动的时候,县团委就把他从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抽调上来,在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路线教育和团支部建设工作。

厕所改造掀起了卫生运动

 村里紧挨道路边的山坡上有个五孔土窑洞,窑洞有10多米深,非常简陋,为了防止塌顶,窑洞后半截用一根碗口粗细的木柱顶着,两边的几孔是当时的大队部和村小学,中间的那间就是习近平和一同抽调驻队的陶海粟的宿舍。

 那个时候住的简陋不说,一提起上厕所,更让人头疼。说是厕所,其实就是用土坯子、秫秸杆或者乱石片砌起来的,周围胡乱挡一下,一米多高的墙只能遮挡到胸口,下雨时,还得带把伞才能方便。那个时候,茅房是男女共用的,进去之前,先得在外面跺脚,里面咳嗽一声,就说明有人,有时候,急起来忘了跺脚,还经常闹出尴尬。大队部和学校都是公共场所,这个问题就经常出,都是乡里乡亲,闹出笑话来,见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为了改变这个情况,习近平利用劳动之余就地取材,和几个年轻的村民一起去河道背石块,挖粪坑,修围墙,在延川县的农村建起了第一座男女分开的厕所。当时附近村子的村民经常来队部学习开会,县里领导也经常下乡,看到这个“小创举”之后,就在延川全县展开了农村“厕所改造”的卫生运动,给山沟沟里带来了一股新风尚。

地道的北京陕北人

 举办“政治夜校”是当时路线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照顾“白天搞会战,晚上搞夜战”的社员,习近平让已婚的妇女社员回家照顾老幼,料理家事,留下青年社员参加“政治夜校”,加强思想学习。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广大社员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毛泽东思想。他还利用闲暇和青年社员交流,大家特别喜欢他给说“古朝”(口叙古往今来的故事),让大山里的人,听听世界上都发生了什么大事。

1973年美国发生了“水门事件”,当时村里人不明白“水门事件”到底是咋回事,习近平就把事件用陕北土话像说故事一样讲给大家听。村里的年轻人也最爱和习近平相处,每次和他说说话,都能开眼界,长知识。他能把世界地图上的各个国家的位置在哪里、国家的领导人是谁、过去发生了什么大事、和中国有什么来往,哪些国家和我们友好,哪些国家和我们敌对,基本上挨个说一遍。有时候,他回忆起周总理拉着他的手一同看电影的时候,很幸福、很怀念。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也谈他的父亲习仲勋,说他父亲被带走审查时,他才十多岁,多年没见父亲,他很想念父亲。

习近平刚来搞社教的时候操着一口标准的陕北话。有一天在老支书赵加珍家吃了饭说话时,支书的女儿赵春娥从永坪中学放学回家。家里人问春娥,你听这人说话,觉着他是哪里人?春娥说:是咱陕北人啊。家里人都笑着说:人家可是北京知青!习近平说:我其实也是半个陕北人。我爸爸当年是陕甘边区的苏维埃主席,我现在又落户陕北,说起来应该是个地道的陕北人!

丫呀(2014-10-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