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宝坻,宝坻区著名的古建筑是宝坻广济寺。宝坻广济寺俗称西大寺,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原址位于宝坻区西大街附近,故被世人称为西大寺,于公元1005年筹建,1025年正式竣工。是天津地区,乃至全国地区的佛教圣地,属辽代建筑,仅晚于蓟县独乐寺。不过它并没有被完全保存至今,而是毁于天津解放前夕。2005年由天津市佛教界发起重建,2007年完工。现为大悲禅院的下院,由智如法师兼任住持。
1932年4月,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一行专程到宝坻考察千年古刹广济寺,他随后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四期刊发的《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中惊喜地写道:“在发现蓟县独乐寺几个月后,又得见一个辽构,实是一个奢侈的幸福。”他们在实地仔细测量,撰写了调查报告,绘制了广济寺8幅结构图、拍摄了13幅照片。梁思成赞扬寺内的三大士殿建筑“内部梁枋,结构精巧,似繁实简,极用木之能事,为后世所罕见”。他在所著《中国建筑史》中也对该寺予以记载,从此奠定了这座辽代寺院和至善至美大殿建筑的历史地位。
广济寺因建筑风格独特,有“辽建之楷模”之誉,具有很高的历史、宗教、建筑、艺术、文物价值,可惜于1947年被意外拆毁。在沉寂了一甲子之后,2007年9月,重建的广济寺部分建筑建成开放。由于工程按照梁思成测绘的图纸精心设计,建筑结构完美,建筑细部精到,成为可以告慰古人、可以传世流芳的中国佛教建筑文化精品。
始建于辽代 俗称“西大寺”广济寺位于宝坻县城西大街,俗称西大寺,始建于辽圣宗统和年间,曾经规模宏大,是京东一座著名佛寺。其社会背景是当地置有贮盐的新仓重镇,设榷盐院,人烟繁庶,人们的佛教信仰需求旺盛。弘演法师首倡筹建,是开山祖。他靠多方筹化、借贷、发动捐献,殚精竭虑,历时数十载。他圆寂后,在其弟子道广、义弘二位法师的努力下,于辽圣宗太平五年(宋仁宗天圣二年1025年)建成大殿。寺由天王门、东西配殿、钟楼、鼓楼、三大士殿等构成,还包括甘井、华亭、法堂、香厨、浴堂等配套设施。“三大士”即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造像。据传说,在兴建三大士殿过程中,尝有一白发老者来工地磨砖,磨好垛齐,来去不定。工程即将完竣之时,工匠们总觉大殿不符规制,但又看不出毛病所在。正在大家停工吃饭时,白发老者来此索求汤食。工匠问:“汤的味道如何?”答道:“好是好,就是盐短了点。”工匠后来才悟出大殿的缺陷可能是檐子短了。复工后加长檐子,大殿果然鸟革翚飞、竹苞松茂。再找老者,早已不知去向。工匠们体会到这可能是鲁班显灵。这个故事反映出修大殿的难度,也表现了人们对大殿的敬重。
后代多次募化整饬、修缮该寺,以明嘉靖年间更换大殿腐梁为最重要的一次修复工程。明代又建宝祥阁,替代了辽代所建但后被毁弃的殿后木塔。明万历九年(1581)碑《广济寺佛阁双城记》载,真宁法师立志复兴,“平地突起峻阁若干楹。”清乾隆十年(1745)《宝坻县志》则称,“殿后为宝祥阁,高数十尺,凭阑远眺崆峒诸山,历历在目。”
广济寺内的透灵碑“珉碣银钩”为宝坻八景之一。清乾隆年间《宝坻县志》称:“县西寺结构崇工。殿内有碑,精光莹异,而序文淹雅。秦碑汉碣,古重贞珉,岣偻山藏,千秋增慕。谓碑以文传,亦文以碑传耳。”这方传奇色彩浓郁的石碑就是指辽代在广济寺内镌刻的记载寺院肇建沿革的文灿灵碑。珉碣,即似玉之石。文灿灵碑石色晶莹,文工雅书,亦古秀绝伦。雍正朝进士洪肇懋诗曰:“为寻遗迹未全亏,萧寺仍余石半垂。残碣有灵应待我,斯文何幸不随时。晶莹仿佛临屏镜,钩勒分明重鼎彝。试问当年谁匹者,传闻翻欲令人疑。”清人周上林《渠阳八景歌》曰:晶莹古雅如圭璋,可惜银钩半已亡。千年旧迹俱沧桑,我心悠悠河之旁。梁思成考察广济寺时,发现寺中尚存历代修葺所遗的9通碑,碑文详介古寺历史,成为历代香火盛衰的忠实记录者。提及这方透灵碑,梁思成笑称自己俗眼凡胎。因为他们并没有看到史载中的“光莹澄澈,对面可鉴,叩之有声铿然”情状。他认为碑座的赑屃古劲,碑额雕龙精美,造型与明清碑碣有异。如今,碑座移存于宝坻烈士陵园内,而碑身则随着广济寺的损毁而不知去向了。
在广济寺此次修复过程中,宝坻区宗教办曾向社会公开寻找该石碑的下落。解放后,有的村民误将一些该寺石碑用作房屋墙基石料,或是改当石阶。广济寺内的石碑就是这样散失到民间的。广济寺重修后,设有摆放透灵碑的位置,尽管如今尚无准确线索,但是人们都盼望着这件珍贵文物能够重见天日
“三大士”大殿 极具艺术价值
广济寺三大士殿为中国稀有单层而高大建筑,独具风格,雄伟壮观。青灰瓦顶,砖木斗栱建筑。内部结构精巧,似繁实简,极用木之能事,为后世所罕见。
三大士殿东西五间,南北四间,单层,单檐,四阿顶(即庑殿顶),斗栱雄大,山檐深远,屋顶举折缓和,大异于清式建筑。殿平面长方形。由柱中算,东西长24.5米,南北宽18米。南面正中檐下正额,为近乎于颜体的“三大士殿” ,下有横额一方,为“阿弥陀佛”行书,是清康熙年间所献。。全殿共有28棵木柱,外檐柱18个,内围柱10个,内围南面当心间有2柱。其中,外檐柱直径0.51米,高4.38米。
三大士殿 “内柱之前面当心间两柱,向后退入半间,以增广殿内前部地位。因而其上梁架与次间缝柱上之梁架异其结构,而产生富有趣味之变化。外檐斗栱双杪重栱计心造,其后尾两跳偷心,以承梁,梁之外端则斫作耍头,与令栱相交。补间铺作亦出双杪以短柱支托大斗,立于普拍枋上。其后尾则四跳偷心以承榑。如独乐寺山门之制。殿内‘彻上露明造’,各层梁架均以斗栱承托,各缝梁架间以襻间牵引联络,条理井然。”
梁思成在调查中认为,大殿内檐架构是最美最特殊之处。木材之运用,尽其所长。内部梁枋的构架,看似负载,而实在极简单。他慨叹,这样的的一座佛殿,只由六种梁架构合成,且主要梁架居然都是南北方向,沿着殿的横断线安置。“在三大士殿全部结构中,无论殿内殿外的斗栱和梁架,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没有一块木头不含有结构的机能和意义的。在殿内抬头看上面的梁架,就像看一张X光线照片,内部的骨干,一目了然,这是三大士殿最善最美处。”梁思成还通过深刻理解《营造法式》,对大殿的架构进行异同的比较,是他的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他还判断,“河北新城县开善寺大殿,规模结构均与此殿相似,殆亦同时期物也。”
大殿屋盖之上的瓦上正脊、鸱尾、垂脊、垂兽、走兽等形制也都很特殊,与清朝的式样大大不同,均有为辽代原物之可能。正脊结构的多块砖垒成,两旁刻有行龙的雕饰,在雄大缓和的屋顶上,尤显得短促雄壮。正脊两端有庞大的鸱尾(较蓟县独乐寺山门犹大过之),颇高而直,略近长方形。鸱尾有多数的鳍伸出,之上斜插宝剑一把,下端为龙头,苍老古劲。鸱尾上半段戏珠的双龙,极古雅有力。素砖砌成的垂脊,并无雕饰,但特殊有趣,垂兽长着大嘴咬住垂脊,实是一种特殊图案。垂兽之下,有走兽九件。其中有清秀的天马和凤、倒立的鱼等,都是罕有的古例。瓦角上的仙人,是甲胄武士,举起右臂,坐在檐头,与独乐寺所见相同。
大殿墙壁为1.16米厚砖墙,墙上原来有壁画,明嘉靖年间,周壁塑绘有五百罗汉。梁思成调查时,大殿装修也已经过清代重修,原物已了无可稽了。殿内全部塑像共计45尊,诸像可分两种手法。。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分供在当心间和次心间,相传为元刘銮(刘元)改塑。梁思成认为,三大士的手,精美绝伦,可说是殿内雕塑最精彩处。至于衣褶流丽,雕饰精巧,在明清雕塑中难找与之比较的作品。梁思成还记载了寺内的诸件佛具,并认为大殿内于明弘治年间铸的一口重250斤铁磬,尚有古趣。最近据宝坻人士查考,此物或许尚存于坊间。
梁思成垂青 予以高度评价
1932年4月,梁思成在调查蓟县独乐寺辽代建筑时,偶然听到蓟县乡村师范学校教师王慕如谈起他的家乡宝坻也有一座与独乐寺风格相仿的寺妙―――西大寺。不久后,梁思成看到西大寺的照片,判定为辽代原构。一行人此次行程是6月11日至16日。寺院的苍凉破败令梁思成很失望。但看到大殿顶部没有天花板,梁架、内部的骨干等全都一目了然。这让他的情绪先抑后扬,“趣味尤富”。原来,这正是《营造法式》中所描绘的“彻上露明造”的高超做法。
对大殿测绘并非易事。梁思成认为,三大士殿的瓦饰,尤其是正吻和四角上的走兽造型,形制颇为特殊,但是,屋檐离地面达6米,不是普通梯子能够上得去的。他们出了重价,请人用搭架的方法扎了一道临时梯子,登上殿顶测绘。居然发现正吻竟有“两个半人”高。 梁思成经过调查认为,当时“除去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外,广济寺是中国古木建筑已发现中之最古者。” 但是令梁思成失望的是,除了大殿之外,其它建筑都是明清以后的建筑物,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与大殿比较起来,矮小得可怜。民国年间,广济寺被占据,大殿成了骑兵团的军草库,天王门成了民众阅报处,东配殿部分成了长途电话宝坻分局。堂堂大刹,末路如此。千年古寺,日就倾圮。梁思成呼吁予以妥善保护,但是当时并未引起当局重视。1947年,广济寺遭拆毁,难得的长木料被用来抢修了白龙港大桥。辽代古建杰作毁于一旦,成为文保历史上的一大教训。
梁思成撰写的学术论文《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对广济寺的历史价值、建筑特色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记载,不仅饱含着梁思成对中国古代木建筑艺术的崇敬和热爱,也使这座千年古刹名扬天下。此次调查,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的前辈钢和泰、朱启钤,志同道合者刘敦桢、林徽因、王先泽、莫宗江等或悉心指导,或参与分析研究,或认真绘图。此举,是足资列入中国建筑史之创举。
修复古建筑 堪称艺术杰作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原址重建,2007年9月,重建的广济寺部分建筑建成开放。重建的古建筑按照梁思成测绘的图纸精心设计,力求“原址原位、原汁原味”,注重建筑结构的完美和建筑细部的精到。寺院布局严谨,错落有序,庄严雄伟,包括辽宋时期建筑风格的天王门、三大士殿、钟楼、鼓楼、祖师殿、伽蓝殿,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宝祥阁、药师殿、地藏王殿以及东西方丈院、斋堂、僚房等十余座单体古建筑。在香港定制的38尊佛像庄严神圣、金碧辉煌。寺院处处可圈可点,成为可以告慰古人、可以传世流芳的中国佛教建筑文化精品。广济寺的重建落成,对于传承、光大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促进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殿内摆放的数百尊大小佛像,在香港定制,具有一流水平,经过彩绘、贴金等工序, “佛光”焕发。寺内环境美化也已完工。二期工程正在进行,还将根据不同年代的建筑特征,复原寺庙周围的明清建筑群,打造以古建筑为主,经营宗教文化、古玩产业的古文化街。届时,广济寺周边将形成富有地区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产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