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令之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名进士,许多史志典籍均有记载。如: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闽中进士》卷十五:“薛令之,闽中长溪人,神龙二年及第”。
宋·王谠《唐语林》卷五:“薛令之,闽之长溪人。神龙二年赵彦昭下进士及第,后为左补阙兼太子侍讲”。
宋代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是福建省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福建方志之一,其卷第二十六也这样记述:“神龙元〔二〕年丙午姚仲豫榜,薛令之字君珍,长溪人,终左补阙、太子侍读。”
福建省福安市的廉村是薛令之的故乡。
廉村薛氏的先祖是北国的望族,高阳郡(河南开封府杞县)。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其一世祖薛贺受封为“光禄大夫”(一个相当于顾问的闲散官职)。
梁武帝萧衍是一个糟糕的皇帝,在位期间严刑暴敛,沉溺佛教,政治腐败,国势不振;但他又想侥幸扩大统治地盘,大举伐魏,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薛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避乱免祸,不再留恋荣华富贵,毅然离开建康(今南京)京城,举族南迁入闽,后来辗转到廉村(当时叫做石矶津)定居。
薛氏入闽不久,萧梁王室的动乱进一步加剧,到公元557年,梁朝灭亡。薛贺在新的天地里虽然饱经了创业的艰苦,却也享尽了桃源之乐;他率领族人,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创了新的家业。廉村薛氏也成为闽东大地有可靠史料证实的中原汉人最早入迁、并且繁衍至今的氏族之一。
人是文化的载体,中原汉人的南迁是荷载着当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而来的,其中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等等。凭着薛氏在北国的原有地位可知这是一个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家族,这样一个家族的入迁不但使得廉村得以繁荣,而且更平添了文化的翼翅。
到了唐中宗年间(约684年),薛贺的六世孙令之诞生了。少年薛令之有理想有抱负有胆识,从小勤奋好学,在家乡的灵岩山筑草堂苦读。尽管薛家已非富豪,但是贫困没能动摇他的意志,反而激励了他奋发的决心。薛令之曾作了一首《草堂吟》描述当年刻苦学习的情景,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
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春日溪头垂钓归,花笑莺啼芳草绿。
猿鹤寥寥愁转深,携琴独理仙家曲。
曲中哀怨谁知妙,子期能识宫商调。
鱼未成龙剑未飞,家贫耽读人皆笑。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孰知是英俊?
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男儿立志须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
自古公侯未遇时,萧条长闭山中户。
神龙二年(706年)23岁的薛令之走出长溪,历尽千辛万苦到长安参加科举,结果“文章破八闽之荒”,一举成为闽中进士第一人,为闽中的父老乡亲赢得了荣誉。
唐朝的科举科目分“常科”与“制科”,常科按例每年举行,制科由皇帝临时诏设。参加常科考试的考生如果不是京师或州县学馆出身,就要先经州县考试再送尚书省应试;薛令之就是这样经过遴选才参加科考的。常科的科目多达五十多种,如秀才、明经、进士等。进士科要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礼记》或《春秋左氏传》,“帖经”有点类似今天的“默写”或“填空”题),试诗赋各一篇,及第最难,每科千名考生能够考中者百人中不过一二。尽管如此,士人所重者唯有进士科,进士及第被视为“登龙门”,最为荣耀。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到炀帝时始置进士科,由于福建开发相对中原地区为晚,文化教育基础薄弱,百余年来竟无一人“登龙门”,难免被中原士人目为“蛮夷之地”。薛令之的进士及第使得中原士人再也不敢小觑闽中,而薛令之的成功无疑又给闽中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后来国人中流行“闽中出才子”的说法,我们不能忘记,是薛令之为我们福建写下了最为精彩的第一笔。
薛令之进士及第后,根据唐朝的规定,先是“就辟入幕”,初授的官职只有九品。由于史料的匮缺,具体的细节已经无从说起。但是由于有了进士出身,升迁较易,“大者登台阁,小者任州县”。开元中(721-741)薛令之官至左补阙兼太子侍讲,从七品上,掌供奉讽谏,以谏官的身份担任太子李亨的老师,和著名诗人贺知章同侍李亨,成为第一个闽东籍的“京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