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县粤语方言区。县境南北相距51公里,东西宽56公里,距海洋最近点100公里,距广州市150公里,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县总面积1502.7平方公里,辖14个镇、196个村(居)委会、1113个自然村,县城驻新城镇。全县总人口45。11万人,有华侨、港澳台同胞15万多人,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之一。
2 语言
新兴县境内存在两种汉语方言,分别是属粤方言的“新兴话”和属客方言的“客家话(嘊话)”。粤方言分布甚广,河头、簕竹两镇主要使用客方言,其余各镇主要使用粤方言。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广普通话,特别是90年代以后,全国大多省份的人进入县内生活、工作,使得普通话在县内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1]
3 地理位置
新兴县地处东经 111°57′37″至112°31′32″,北纬22°22′46″至22°50′36″,距省会广州130多公里,东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高要、高明、鹤山、开平、恩平等市,西北邻云安县接壤,西南邻阳春市。
4 自然气候
新兴县属前震旦纪华夏古陆区域范围,从震旦纪到奥陶纪都是受侵蚀的陆地。到了志留纪受到珠江海浸,继续到石炭纪地层。至中石炭纪,海水退出,又为陆地,一直保持到今。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短。累年平均气温21.5℃,年均降雨量1663.7毫米,年均日照1695.4小时,年均无霜期359天。年均地温24.4℃,湿度23.3毫巴。
5 旅游指南
交通十分便利,省道S276、S113公路干线纵横县境,三(水)茂(名)铁路贯通南北,东行15分钟车程可达开阳高速,北走15分钟车程可到广肇、广梧高速。
6历史文化
新兴县上古时期曾属南裔之地、百越之地,未列入汉族政权的统治疆域。今新兴县地域为百越(粤)地。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广东省仅粤北一部分属长沙郡。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南征百越,在百越地增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3个郡,今新兴县地域属南海郡[2]。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起,它是秦王朝新置的行政区域之——南海郡的辖地。秦末(公元前206年),南海郡赵佗并岭南3郡,自立南越国,今新兴县地域属南越国辖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今新兴县是当时的交州合浦郡临允县的疆域。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将南越地重新划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等9个郡,在今新兴县地域设置临允县(县治在今新兴县城,因县治临近允水即今回龙河而得名),属合浦郡(郡治在今徐闻县),此为新兴县置县之始[2]。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州(或部)以统郡,临允县属交趾部合浦郡。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部改称交州,治广信(今封开县)。赤壁大战后,建安十五年(210年)交州迁到南海郡番禺县(今广州市),临允县属交州合浦郡[1]。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将交州东部置广州,以番禺为广州治,临允县改属广州苍梧郡(郡治在今广西梧州[2]。三国时,吴国黄武五年(226年),临允县改隶苍梧郡。以后,这个县也改名新宁县。西晋,在今新兴县地域设置新宁县(县治在今新兴县城)[2]。东晋永和七年(351年),从苍梧郡分出新宁郡。因郡、县同名,就改新宁县名新兴县。这是新兴得名的由来。它和新宁郡同隶广州。东晋后期,新兴县易名为新城县。宋、齐两朝都沿东晋建制。梁在新宁郡设置新州;新城县复名新兴县。这是新兴县称新州的开始。南朝前期,郡县大增。南宋元嘉年间(424~453年),新兴县改名新城县,仍隶属新宁郡(郡治迁至南兴县)。时新宁郡管辖的县增至14个,分别是:博林(县治在今高要市博洞村)、南兴(今新兴县地域,县治在今县城东北十里)、临允(今新兴县地域,县治在今县城)、甘泉(即甘东,今阳春市西北部)、新城(县治在今新兴县城)、单牒(县治在今新兴县东成镇单牒村)、龙潭(县治在今新兴县天堂镇龙潭寨村)、抚纳(今高要市南部)以及威平、平乡、城阳、威化、初兴、归顺县。南齐时期(479~502年),新宁郡治移至博林县[2]。南朝后期,郡、县大量升为州、郡,使州、郡数量大增。梁普通四年(523年)设置新州,州治在新宁郡(郡治又迁回新兴县),增置索卢县(县治在今新兴县集成镇夏卢村)入新宁郡(新州)[2]。陈沿梁的建制。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宁郡为信安郡,不久废信安郡,复置新州,州治是筠城(今新兴县新城镇)。唐时新州时废时复。天宝元年(742年),废新州,设新兴郡,不久改名新昌郡。乾元元年(758年),恢复新州,州治仍是筠城,隶岭南道。五代,新兴县建制仍沿唐制,被南汉政权统治。赵宋时,新州、新兴县同隶广南东路。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新州与春州(今阳春县)合并,称新春州。天禧四年(1020年),撤消新春州,恢复新州、春州的建制。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筠城设置新州路总管府;新州路隶江西行中书省。十九年(1282年),新州路降为散州(比府级低),仍称新州;撤消新州路总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新州;新兴县改隶广东布政司、岭西道、肇庆府等建制。此后这个县的疆域由大变小,先后分出若干地方另建新县。清时,新兴县隶广东布政司肇庆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除清代省下的府、州、厅,保留道一级行政单位,改并肇阳罗道为粤海道,新兴县属粤海道。民国三年三月,全省分为七个镇守使署,新兴县属肇阳罗镇守使辖区。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四月,广东分设东、西、南、北四个绥靖区,新兴县属西区绥靖委员公署。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春,全省分为五个绥靖区,新兴县属西北区绥靖委员会署。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十月,全省分为九个行政督察区,新兴县属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建国后,新兴县隶属广东省西江专区。1950年8月,云浮县河涟乡划归新兴县管辖。1952年隶属粤中行署。1956年后,先后隶属高要专区、江门专区。1958年11月,新兴、云浮并为一县,称新云县。1961年4月,恢复新兴县、云浮县原建制。同年,江门专区撤销,成立肇庆专区(后改肇庆地区),新兴县属肇庆专区(肇庆地区)管辖。1995年,云浮市设立,新兴县划由云浮市管辖。
7 政治经济
目前,全县共有省级技术创新试点专业镇5个。遍布全县的各个中心镇,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并以此为龙头,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中心镇集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2007年,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101.0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1.32%。新兴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以发展工业的思路谋划镇域农业,以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龙头带动,这几年各个镇建成了优质水稻、优质肉鸡、肉猪、水果、花卉、蔬菜等六大农业商品基地,建成了一批现代化农业先行点和标志性项目,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上了新台阶。新兴县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http://wm23.cn/liangxiuxian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