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县民族文化

家乡区县: 云浮市新兴县

新兴县在中国广东省西部,是云浮市下辖的一个县,邻近罗定市。新兴县内有龙山,龙山上建有国恩寺。是禅宗六祖惠能法师的家乡。全县总人口45万人,有华侨、港澳台同胞15万多人,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之一。 新兴县历史久远,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郡,历史人文资源荟萃,文化遗存十分丰厚,底蕴丰富、特色鲜明。新兴古称新州,被称之为佛地,禅文化发祥地,由于是历代贬谪官之地因此新兴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汇较早较多的地区之一。长久以来,新兴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创造了无数灿烂辉煌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遗产。
一、新兴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
新兴民俗文化的形成比较复杂,有本土百越时期少数民族的民俗遗留,有外来民俗文化的融合。从考古研究表明,新兴县2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从县内的一些墓葬、遗址的考古,龙山国恩寺保存下来的文物,特别是佛舍利子的出土和唐风格的铜器、陶器谷物等来看,新兴县在隋唐时的文化、民族、风俗已明显形成。唐代时期,新兴唐宋时期历为官员贬谪之地,这些贬宦及其随眷在新兴或教习知识,或赋诗作文,他们带来了原住地的民俗文化,势必与本土民俗文化相交融,从而加速了当时新兴地方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六祖的父亲卢行滔也是一位朝廷贬官。他于唐初时被贬到新兴,新兴地处西江流域,被誉为中国禅宗文化的发源地,佛禅文化的熏陶,一方面培育了新兴人的佛性慧根,同时也使新兴人的民俗生活与佛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由于禅宗文化及六祖惠能其影响所形成的一些民间风俗习惯、禁忌、信仰、传说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新兴人的民俗生活中。
历史上,新兴出现了多次比较大的外来移民潮,特别是宋未及明未时期,中原地区受外族入侵而战乱动荡,许多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举家迁南迁,展转到达新兴,每一次大的移民潮势必会带来民俗文化的融合。
二、新兴县民俗文化资源的现状
新兴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悠久的历史给新兴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非常丰富厚重的文化遗存,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传统的音乐、舞蹈、曲艺等民间表演艺术;新兴人民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和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等。新兴县目前仍然较为活跃,具本土特色的民俗资源有:“六祖诞”庙会、花灯、泥塑和竹编、舞龙、抢花炮、舞火捞等。
为使新兴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自2006年至2008年,我们对全县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摸底。其中民间美术6项、民间音乐6项、民间舞蹈5项、曲艺2项、民间手工技艺13项、生产商贸习俗3项、消费习俗4项、人生礼仪16项、岁时节令12项、民间信仰8项、民间知识6项、游艺、传统体育4项、传统医药10项、其他2项。这些项目代表了新兴县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的全貌,集中体现了新兴民俗资源的价值与特色,一些较具本土特色的民俗项目,如六祖诞庙会、花灯、舞龙、舞狮、抢花炮等得到了较好的普查保护。2006年12月,县人民政府已将八个项目公布为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云浮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九个项目中,我县六祖诞庙会、新兴花灯入选。截至目前,我县又于去年公布了第二批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市级的六祖诞庙会、新兴花灯外,天堂抢花炮、六祖故事、社圩舞火勞也列入,其中。六祖诞庙会、六祖故事、社圩舞火勞被列为广东省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并代表广东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天堂镇被评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曲艺)之乡”。
三、新兴县民俗文化的特色
新兴的民俗文化在新兴广大地区扎根繁衍、流传,形成了独具新兴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在人民群众影响较大,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据本次非遗普查及通过相关资料查证,无论市镇与乡村,都有着众多的或本土特色浓厚民俗文化资源。如里洞上田节、社圩舞火捞、梳榔走大王、新兴舞龙、舞狮、民间武术、舞香火龙、浴佛节、谷王诞、上田节,吃新节习俗等。目前我县传统的,较大型的民俗活动有12项,现仍保留或已经恢复的活动有5项。
最典型、最有影响、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是新兴的礼佛民俗《六祖诞庙会》,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诞生日和圆寂日,被誉为“春秋二祭”“春秋二诞”。六祖诞庙会不仅成为新兴人地区寄托愿望、企盼福报的传统文化空间,对于新兴人而言,求神拜佛是一种形式,人、佛、神共乐是主题,娱神娱人,祈祷美好才是目的。与佛禅有关的民俗体现在新兴人的各个岁时节令,如农历二月初八,八月初三是六祖的诞生和圆寂之日,新兴及各地信众都会在这些日子里,前往龙山国恩寺及县内各大寺庙进行纪念六祖的活动;同时县内不少村庄,如六祖镇的雅岗村、新城仓夏村举行的龙狮贺诞,塔脚村、新城的八音贺诞,天堂朱所的烧炮,六祖镇的夏卢村六祖巡游等项目,年年如是下来就形成了各村的习俗,其中有些内容又是共通的,如各村普遍喜欢在诞期吃斋的“饮斋”活动。
六祖的佛禅思想及流传下来的民俗的影响,还体现在新兴人的重大庆典或婚葬仪式上。如新人结婚后,娘家最关心的是媳妇是否怀孕,此时做家婆的会到国恩寺去寻求六祖的保佑;又如新兴人的舅权意识十分浓厚,有“天上雷公,地下舅公”之称,新兴民俗文化中,筳席,聚会时,有舅舅坐正席(上座)的民俗,如舅父未到不能开席的说法;据相传与六祖惠能大师对舅舅的尊重有关,此民俗暗合了禅文化中“孝道”等传统思想文化,不仅对新兴人,但凡是受佛禅文化影响的地方的人们都遵循这一思想。可以说由于禅宗文化及六祖惠能其影响所形成的一些风俗、禁忌、信仰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新兴人的民俗生活中。
社圩舞火捞是新兴一项比较独特的民间习俗,在考证太平镇社圩舞火捞项目时,发现舞火捞是由过去的纯粹的原始色彩农事的活动,逐渐与民间传统的元宵节等民俗相溶合,演变成极具纯朴浓郁的地方风情的民俗。既以庆贺元宵为主,又为纪念六祖惠能大师,内容包括:舞狮子、挂灯,游神、六祖巡游等的民间娱乐活动。目前在省内及其它地方,未发现与其相似的民俗活动。从上述形式来看,舞火捞有“沿门逐疫”的象征仪式,与燃火逐疫有着相同的意义。村民们以舞火的形式祈祷神明保佑村寨平安、祈求一年生活光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繁衍。其各家各户自发性捐款、捐物、捐柴,活动时亲身参与以及各坊团队相互配合并完成整个活动的良好合作精神,充分体现了该项目“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义,体现了村民们的团结、和谐的良好风尚。
过去,县内流行的哭嫁歌与哭哀歌是较具代表性的民歌,哭嫁歌是农村少女出嫁前三天,伴随一定仪式的举行,用以哭别亲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的歌谣,表达对亲人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离别亲朋好友人的不舍。哭哀歌是在人死去时,民间丧事仪式上由亲属或专门从事哭唱的人传唱的歌。哭哀歌的基调悲凉哀怨,多是叙述死者的生平事迹、高尚的伦理思想、对家庭的贡献等,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深沉哀思和美好的祝愿。
除了上述比较典型的几个门类的民俗特色外,我县的商贸习俗、民间信仰等民俗资源状况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也是较有新兴地方特色的项目。新兴县内多彩的民俗文化具有较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有着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反映了新兴民间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也反映出当地人的精神、信仰、情感愿望、人生追求等,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对于研究新兴民间民俗的发展极具研究价值。
四、新兴民俗文化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我县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许多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传承和保护。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非遗主管部门能够掌握的保护资金不多,导致很多非遗保护的工作难以实现和开展。目前绝大的部分非遗项目的生存与发展仍然处在无序、无责管理状态。除了《六祖诞庙会》《雅岗走大王》等个别项目开发得较好之外。其他都处在一种自然存在与发展状态。一些已经列入了省、市、县各级保护名录的民俗项目,在政策层面上还存在不少空白,难以建立起科学的保护、管理、利用的工作秩序。整个非遗项目的欠缺开发策划,缺乏优势互补、时空连接、布局呼应。均未能形成声势和规模,有很多优质的资源,如比较有地方特色的《社圩舞火捞》还养在深闺无人知。目前,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工作还存在以下几项主要问题:
1、对节庆观念上的认识不足。例如《六祖诞庙会》,在六祖诞庙会发展起来的“禅宗六祖文化节”活动,这样的活动民间有谁来负责?尽管已举行三届,但第三届由省民宗委举办时,其选取的时间与传统的六祖诞庙会举行的时间有所不同,选择在十二月份举行,民间信众参与的情况会比在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的热情低。在太平镇社圩村举行的舞火捞,六祖镇雅岗村的走大王,以前一直由村委会出面组织协调,但参与群众越来越多,活动影响也越来越大,连外地的群众也组团来参加,村委会感到力不从心了。一些庙会、走大王活动蕴含的意义是有着现实意义的,但在举办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政府不能出面去搞庙会,觉得这些活动好像与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有关联,始终不敢放胆参与组织管理。
2、形式化的民间习俗。随着农村城市化的逐步转型与思想观念的进步,传统生活方式的空间已越来越小,传统的民间礼仪习俗也正在逐步被淡化,越来越流于形式。如:排八字、对帖子、开灯、上头礼、下聘礼、生日寿庆,丧葬等传统的习俗正在被改变,当然这是一种文明和进步,但传统的方式也正在离我们远去。如传统的婚礼习俗已经被盛行的西式婚礼异化,传统的程序与仪式大大省略,很多传统仪式逐渐被简化为收红包代替,新房也不闹了,过去在新兴十分流行的哭嫁歌也已经少有传唱了。过去对逝者的追忆,新兴十分盛行的哭哀歌也没有了,仪式简化了,丧葬时过份追求排场,盲目攀比之风盛行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原本承载了丰富内涵、庄严隆重的民间礼俗变得越来越空洞无力。
3、简化了的岁时节令。过去新兴各地的岁时节令,十分丰富而多彩,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现在已经比以前大大地简化了。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活动和饮食,即便是同一个节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过法。如包粽子,有些地方是包大圆粽,有些是包扭角粽,都蕴含着其传统意义。六月吃新习俗,过去有供奉祖先、谷王习俗,现已经消失。其他还有许多节令习俗,如土地诞、灶王节、端午节佩香袋、七月初七的洗七月七水等等。现在新兴的大部份地区,即使是原先地处偏僻的乡村,一些节令的过法也是流于形式的多,如端午节,现在简化成为以吃粽子为主了。某种食物成为了某个节令的专门符号或全部内容,新兴传统的节日风俗已随着现代化的步伐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淡化。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以及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在起着根本的变化。其它诸如商贸习俗、民间信仰、民间音乐、美术等门类的非遗项目资源状况也不甚理想,长此以往,则不可避免会有更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淡出我们的生活。http://wm23.cn/liangxiuxian

梁秀贤(2014-10-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